清晨的风裹着槐花香钻进车窗时,我正握着方向盘往天山陵园赶——上周刚在公众号上约好了今天上午9点的时段,想起去年没预约堵在门口半小时的慌乱,指尖不自觉摸了摸手机里的预约短信截图。那串数字像颗定心丸,把“赶时间”的焦虑揉成了飘在风里的槐花瓣。
要说预约这事儿,最顺的还是微信公众号。那天我窝在沙发上翻朋友圈,看见邻居阿姨发了条“天山陵园预约攻略”,赶紧搜“天山陵园”公众号点进去。刚打开就弹出个浅绿色的“清明祭扫指南”窗口,点进“预约入口”,填姓名、身份证号时特意核对了两遍——去年漏填女儿的信息,到门口补登耽误了10分钟;选时段时挑了上午9点,想着避开早高峰,顺便能在园里多待会儿。提交没两分钟,手机就震了——短信里除了预约码,还附着行小字:“请带好身份证,陵园提供免费鲜花”。我把短信存进了“重要消息”文件夹,怕到时候手忙脚乱找不到。
到陵园门口时,太阳刚爬上树梢。左侧通道的志愿者举着写着“预约通道”的牌子,红马甲在晨雾里特别显眼。我摇下车窗递身份证,工作人员扫了眼预约码,指了指右边:“三号停车场有引导员,您跟着黄色箭头走。”停好车,母亲攥着我的胳膊要下车,旁边立刻过来个穿红马甲的小姑娘:“阿姨我扶您,台阶有点滑。”姑娘的手暖暖的,像春天的阳光,母亲笑着点头:“多亏你们,不然我这老膝盖得跪台阶上。”不远处有位穿藏青外套的阿姨正急得搓手——她不会用智能手机,志愿者赶紧拿出Pad,一边输身份证号一边说:“阿姨您记着,下午两点来,我在这儿等您,直接走绿色通道。”阿姨攥着打印好的预约单,眼角的皱纹都舒开了。
陵园里的柏油路两旁,摆着一排红色长桌,上面的白瓷碗里插满了小菊花,每朵都用玻璃纸裹着,系着浅蓝丝带。我拿了三朵——一朵给父亲,两朵给旁边的爷爷奶奶。走到父亲碑前时,风刚好吹过来,碑上的照片里,他还穿着那件藏青毛衣,笑着看我。旁边的志愿者路过,停了停说:“姐,纸幡要挂在碑顶的挂钩上,这样风一吹,先人能看见。”我照着她的话做,红布做的纸幡在风里晃了晃,像父亲生前拍我肩膀的样子。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,是陵园的志愿者在吹《茉莉花》,笛声裹着槐花香飘过来,把整个园子都浸得软软的。
祭扫完出来,已经快11点了。门口的车还是有序地进进出出,没有去年的拥堵。我握着手里的空花束,想起去年没预约时,抱着花束挤在人群里,连跟父亲说句话都要扯着嗓子。今天不一样——能慢慢擦干净碑上的灰尘,能把母亲熬的红豆粥轻轻放在石台上,能听见风里的笛声,能看见志愿者扶着老人的背影。风里的槐花香更浓了,我回头望了眼陵园,门口的志愿者还在笑,牌子上的字被太阳晒得发亮:“清明祭扫,预约为安”。
走出陵园大门时,母亲手里攥着志愿者给的温水杯,说:“明年还得提前约,这样踏实。”我笑着点头,发动汽车时,手机里弹出条公众号消息:“今日预约率85%,未预约游客请明日再来”。风裹着槐花香钻进车窗,我想起父亲生前总说:“日子要过得稳当,就得提前打算。”原来所谓的“预约”,不过是把对先人的惦念,变成了一步步踏实的准备——没有慌乱,没有拥挤,只有慢下来的时光,和藏在细节里的温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