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北京的殡葬服务,不少人会问到长青园骨灰林——这座坐落在朝阳区东五环外的墓园,刚好卡在城市与郊野的边界上:往南是车水马龙的京通快速,往北走两步就是成片的杨树林,连风里都飘着点松针的清苦味。第一次来的人总说,这里不像想象中那么肃穆,倒像个种满树的小公园——主干道旁的玉兰花在春天开得热闹,侧柏的枝叶里藏着小鸟的窝,中心水池的睡莲夏天会铺成一片粉,连祭扫的人都愿意多待一会儿,蹲在墓前跟逝者说说话。
其实大家最关心的还是价格。长青园的墓型分得很清楚,主要是树葬和传统立碑墓两类,价格差距挺大,但每一笔钱都有来头。先说树葬吧,就是把骨灰安葬在树下,碑是块巴掌大的石牌,刻着名字和生卒年月,往树坑里一埋,上面再铺层草皮。这种墓型主打“归自然”,价格也亲民,大概3万到8万之间——比如银杏树下的位置会比侧柏贵2万左右,因为银杏的树形舒展,秋天落黄叶的时候,连石牌上都沾着金箔似的光;而国槐树下的位置便宜点,因为国槐的枝桠密,夏天能挡太阳,就是落叶多,祭扫时得扫扫叶子。
传统立碑墓就复杂点,价格从8万到20万不等,关键看三个因素:位置、材质和设计。位置是最影响价格的——靠近中心水池的墓位,能看见池子里的红鲤鱼,价格要15万以上;挨着名人纪念林的(比如某个老艺术家的墓就在那),价格也得12万起;而园区边缘的角落,比如西围墙边的一排,因为安静,价格才8万多,倒成了不少喜欢清净的逝者的首选。材质方面,汉白玉碑比花岗岩贵3万左右,汉白玉的质感细得能映出人影,刻的字用金漆填了,太阳底下亮得温柔;花岗岩就朴实点,虽然耐脏,但刻字得用深灰色漆,看着沉。还有设计,带护栏的墓位比普通的贵2万,护栏上能刻逝者生前的爱好,比如有人刻了副围棋棋盘,说逝者生前爱下围棋,这样“他在那边也能找人下棋”。
其实选墓的时候,很多家属不会只看价格。我见过一对老夫妻,选了侧柏树下的树葬,老太太说:“我家老头生前爱种兰花,我把他的骨灰盒埋在树底下,再埋点兰花种子,明年春天发芽,他就能闻着花香了。”还有个姑娘,选了西围墙边的立碑墓,说她爸爸生前是卡车司机,一辈子跑长途,就爱没人的地方,“这里安静,他能好好歇着”。反倒是那些追着贵墓位的人,有时候会后悔——比如有家人选了中心水池的墓位,结果祭扫时人挤人,想跟爸爸说句话都得扯着嗓子,倒不如角落的墓位,能蹲下来慢慢说。
对了,长青园的服务也得提一嘴。选墓的时候有专人带着逛,会帮着量墓位的宽度,说“得留够你家孩子长大后来祭扫的空间”;安葬当天,工作人员会提前把墓位擦得锃亮,摆上两盆菊花,还教家属怎么放骨灰盒——“要轻轻放,像放他平时睡的枕头”。手续也简单,带好死亡证明、身份证,现场填张表,半小时就能办完,不用跑好几趟。
说到底,墓地不是商品,是“家”的延伸。长青园的价格有高有低,但每一寸土地都藏着温度:树葬的泥土里埋着兰花种子,立碑的石缝里塞着孩子画的蜡笔画,连风刮过的时候,都像有人在说“我挺好的”。其实最珍贵的,从来不是多少钱的墓位,是你想起他时,能摸着石牌说一句“我来看你了”,而风里刚好飘来他喜欢的味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