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槐花香钻进车窗时,我正沿着京密路往东北方向开——这是第三次陪朋友去中华永久陵园,她总说“得找个连风都温柔的地方放妈妈”。北京的秋天总是来得急,路边的银杏叶刚泛金黄,我们就穿过了李桥镇的便民市场,再往北转,视线忽然开阔起来。

中华永久陵园的准确地址是顺义区李桥镇沮沟村西,但第一次来的人很少会觉得“陌生”。顺着“国际鲜花港”的蓝色路标再走两公里,道路两旁的白蜡林忽然变密,枝叶在头顶织成绿色的穹顶,等穿过这片林带,青灰色的门楣就撞进眼里——没有夸张的石狮子,只有一块汉白玉碑刻着园名,碑身爬着几缕青苔,像极了老城区巷口的老门牌,亲切得让人安心。

北京市中华永久陵园地址-1

朋友总说“这个地址选得巧”。从朝阳区的公司出发,走京承高速转机场北线,40分钟就能到;要是坐地铁,15号线到俸伯站,打车15分钟也能抵达——对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来说,不用把周末全耗在路上,就能来和亲人说说话。更让她在意的是周边的环境:陵园西侧紧挨着潮白河的支流,夏天有芦苇荡摇着白穗,冬天河岸结着薄冰,她妈妈生前爱去北海公园看荷花,这里的水风比北海还软,妈妈肯定愿意待”。

上周陪她完成安葬时,我们沿着陵园的石板路往里走。两旁的侧柏刚浇过水,水珠滴在青石板上,发出细碎的响。她妈妈的墓位选在第二排,正对着一片月季园——是陵园工作人员种的,说“每个季节都有花换”。朋友蹲下来,把菊花轻轻放在碑前,又摸了摸碑身:“妈,你看,这地方能看见东边的太阳,傍晚能听见鸟归巢的声音。”风刚好吹过,把她的头发吹到脸上,我忽然懂了她的执着:所谓“永久”从来不是冰冷的承诺,而是这个地址能装下所有没说出口的话——妈,我升职了”“妈,今年的月饼还是你爱吃的五仁”,甚至只是“妈,我想你了”。

离开时,我们站在门口回望。浅山的轮廓在夕阳里染成暖金色,白蜡林的叶子飘下来,落在脚边。朋友弯腰捡起一片,夹进包里:“下次来带盒驴打滚,妈生前最爱吃。”我望着远处的月季园,忽然觉得,中华永久陵园的地址从来不是一串数字或文字,它是白蜡林的尽头,是潮白河的风,是每一个想你的时刻里,能让你“回去”的地方。

风里又飘来槐花香,和第一次来的时候一样。我发动车,朋友打开车窗,让风灌进来。她笑着说:“下次再来,我们走河边的小路,能看见鸭子。”我点头,心里想着,等春天来的时候,一定要陪她去看陵园里的玉兰——听说那片玉兰是去年刚种的,开的时候像一片云,飘在浅山脚下,飘在这个装着思念的地址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