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六清晨六点半,我攥着妈妈刚蒸好的艾草青团,在祖庙公交站的老梧桐树下等去佛山陵园的班车。站台上已经有几个拎着素色花束的阿姨,凑在一起核对手机里的时间——"上次清明错过第一班,等了快一小时","今天得赶早,不然陵园门口的停车位又满了"。常去佛山陵园的人都知道,这趟穿梭在市区与狮山之间的班车,是多数人祭扫的"首选路径",毕竟陵园位置偏,打车要近百块,公交又绕路,唯有班车能直接把人送到正门台阶下。
说到班车时间,不同起点的发车点还真有点差别。祖庙站是市区最核心的上车点,第一班准点6:30开出,之后每隔40分钟一班,最晚一班是下午4点;桂城站晚十分钟,6:40发车,节奏和祖庙一致;南海广场的车要更"晚起"些,7点才发第一班,但间隔时间没变。我特意记了返程时间——陵园正门左侧的公交站,最晚一班是下午5点,要是赶不上这趟,只能站在路边拦顺风车,上次陪邻居阿姨错过,等了20分钟才遇到个愿意绕路的司机。其实班车的路线也有小细节,比如祖庙出发的车会走卫国路转桂丹路,中途会经过佛山殡仪馆,要是顺路要去那边,提前跟司机打个招呼,他会在殡仪馆门口多停30秒;桂城的车则会经停南海体育馆,方便住在平洲的人接驳。
最要留意的是节假日的调整。每年清明、冬至那两周,班车会悄悄"提速"——不仅第一班提前到6点,还会加开3-5班临时车,去年清明我陪爸爸去,6点到祖庙站时,已经有十多个人在等,司机笑着说"今天要跑八趟,比平时多两班"。这种时候可别光靠记忆,最好提前一天查信息:要么打陵园的咨询电话(0757-8668XXXX)确认,要么关注"佛山陵园服务号",里面有实时班车动态,上次冬至我就是看公众号说"桂城站加开6:10的加班车",才没错过。还有个小技巧,要是实在不确定,提前15分钟到车站,跟值班的司机师傅唠两句,他们比谁都清楚当天的班次变化。
坐班车的小细节也得记牢。比如带了大件祭品——像花圈、水果篮或者折叠式的祭奠用品,班车后面有个小行李舱,司机师傅会帮忙打开,不过得自己搬上去,毕竟他们要盯着路况;要是带了老人小孩,最好选早一点的班次,人少能占着前排座位,免得刹车时晃着;还有乘车的氛围,大家都是去祭扫的,大多安安静静,偶尔有老人念叨两句"老伙计,我来看你了",旁人也不会打断,毕竟这份心意,都在沉默里藏着。上次遇到个穿藏青外套的叔叔,抱着一盒手工饼干,跟我说"这是我老伴最爱的椰蓉味,以前她总说班车的座位软,坐久了不硌腰",那一刻忽然明白,这趟车哪里是单纯的交通工具,明明是带着思念的"时光机",把一个个牵挂送到陵园的松柏下。
其实算下来,我坐这趟班车也有三四年了。从最初跟着妈妈记时间,到现在能给新手讲"祖庙站的车会绕开早高峰",慢慢摸出了不少门道。上周下车时,司机师傅跟我挥手:"下周冬至,记得提前来啊",我笑着点头,把手里的青团分给旁边的阿姨——她跟我妈妈一样,总说"班车的风里有桂丹路的桂花香,像极了以前老家的味道"。说到底,记好班车时间,不是为了赶趟,是为了让这份要送出去的心意,能顺顺利利、稳稳当当地,走到想念的人身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