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半,桂城地铁站C口的香樟树还沾着露水,穿藏青色制服的司机阿强已经把班车的暖风吹开了——这是佛山陵园三月的第一班祭扫专线。车身上贴着淡绿色的樱花贴纸,是陵园工作人员选的,说“春天了,给想念添点软和的颜色”。

班车的路线像一根串起城市的线,从禅城的祖庙地铁站出发,绕到南海的桂城广场,再穿进顺德的大良钟楼,每一站都停在老人熟悉的便民点。车上的扶手上裹着绒布,是司机师傅提前绑的,怕清晨的金属冻着老人的手;前排座椅旁挂着个竹篮,里面放着瓶装水和消毒湿巾——都是陵园办公室的小周前一天晚上理好的,说“祭扫要烧纸,手脏了能擦,渴了能喝口热乎的”(后来才知道,那水是提前温过的,装在保温箱里,倒出来还是温的)。

上周遇到张阿姨,她攥着一盒用保鲜膜裹得严严实实的马蹄糕,坐在靠窗的第三排。车过汾江桥时,她指着窗外开得正艳的木棉花说:“去年这个时候,老周还和我一起在桥边看花开,他说木棉花像火,烧得人心暖。现在我自己坐班车来,倒也不觉得远——阿强师傅每次都帮我拎着糕盒,怕我摔着;上次我忘带伞,他还把自己的伞塞给我,说“陵园的路滑,别淋着”。”旁边的陈叔搭话,说自己住高明荷城,以前要转三趟公交,得花两个半小时,现在班车直接停在小区门口的便利店旁,“省下的时间能多陪儿子说说话,他在外地工作,也就清明能回来”。

其实这班车的“暖”,都藏在看不见的地方。调度室的李姐说,每一条路线都是去年秋天踩着点定的:“我们跟着老人走了半个月,看他们常去的菜市场、常坐的公交站,甚至跟着去了社区医院——就想把站点设在他们不用绕路的地方。”司机阿强每天提前四十分钟到车场,先检查轮胎气压,再擦一遍挡风玻璃,最后把绒布重新裹紧扶手:“上次有个老人说扶手凉,我就想着裹层布,果然这周没人说冻手了。”还有陵园的保洁阿姨,每天班车回场后,都会把座椅缝里的碎纸、落在地上的拐杖套捡干净,说“下一班的人坐上来,得舒服”。

佛山陵园园陵园班车-1

昨天坐班车时,车快到陵园门口,忽然下起了小雨。阿强师傅把车停稳,从后备箱拿出一把把折叠伞——都是印着陵园logo的浅蓝色雨伞,他说“这是备用的,怕有人忘带伞”。我接过伞,摸着伞柄上的防滑纹,忽然想起张阿姨的话:“以前觉得去陵园是件难过的事,现在坐班车来,倒像去见个老朋友——路上有司机师傅的招呼,有同车人的搭话,连风都是暖的。”

车开进陵园大门,两旁的松柏已经抽出新芽,雨丝里飘着淡淡的桂花香(陵园的桂树是去年种的,说“等树长大了,能给思念遮点阴凉”)。下车时,阿强师傅帮我扶着伞,说“慢走,小心台阶”。回头看,班车的尾灯在雨里闪着暖黄色的光,像一盏灯,照着那些要去见想念的人的路。

其实佛山的陵园班车,哪里是一辆车呢?它是连接城市与思念的桥,是裹着绒布的扶手,是温过的矿泉水,是雨天的备用伞,是司机师傅的一句“慢走”——它把“想念”这件事,变得不那么远,不那么冷,像春天的风,轻轻裹着你,走到想念的人身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