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桂香钻进衣领,李阿姨攥着束白菊站在祖庙地铁站C口的班车点,抬头盯着墙上的时钟——7点50分,还有10分钟。她摸出手机刷了下陵园公众号,确认今天的班次没改,才把手机塞进蓝布包。旁边的张大叔抱着个纸箱,里面是老伴爱吃的橘子,纸箱上还沾着晨露,他来回蹭着脚,嘴里念叨“可别错过车”——上周他就错过了8点的班,站在风里等了一小时,冻得鼻子通红。
佛山陵园在西樵山脚下,离市区二十多公里,以前李阿姨要转两趟公交,晃两个小时才到,沿途还得挤在满是菜味的车厢里。三年前陵园开了专线班车,她才算有了“稳当路”。班车的路线选得贴民心:从祖庙地铁站出发,第一站停桂城广场(8点20分),第二站是南庄文化中心(8点40分),最后直达陵园门口(9点10分)。往回走的班车下午2点、3点、4点各一班,最晚的5点那班,刚好接上完祭扫的人回家。“就像给我们开的专属车,不用挤公交,不用怕坐过站。”李阿姨说这话时,指尖摸着布包上的补丁——那是老伴生前缝的。
坐班车得记着点“小窍门”。提前10分钟到站点是铁律,班车不等人——有次王姐踩着点跑过来,刚到站台,班车的尾巴就晃没了,她站在原地跺着脚,给女儿打电话吐槽“早知道就多走两步”。还有,班车从不让超载,就算有空位,人数满了也得等下一班,司机师傅总说“安全比啥都重要”。节假日更得提前计划,清明、冬至那几天,陵园会加开早7点的头班车,下午6点还有末班车,要是怕挤,尽量避开9点的高峰,选8点的车,能挑个靠窗的位置,看沿途的树影慢慢掠过。
最让李阿姨安心的是班车里的“人情味”。司机师傅都认识常客,看到张大叔会喊“叔,您坐前面,等下到站我喊您”;服务人员会给带小孩的乘客递常温矿泉水,给腿脚不便的老人扶一把;上次下雨,班车司机特意多等了5分钟,直到最后一个阿姨撑着伞跑过来,司机递了张纸巾说“快擦擦,别着凉”。车上的广播声音轻轻的,循环播着“园区内禁止吸烟”“祭扫时远离草木”,不会吵到正在发呆的人——很多人上车后会盯着窗外看,看沿途的稻田从绿变金黄,看云慢慢飘成老伴生前喜欢的形状,就像和他一起走了段路。
到了陵园门口,还有辆小接驳车在等。要是拎着东西多,或者腿脚不利索,接驳车会把人送到墓碑区门口。李阿姨上次拎了一大袋祭品,接驳车司机帮她拎着走了一段,说“阿姨,您慢点儿,台阶滑”。其实陵园的路铺得很平,但司机还是习惯扶一把——就像扶着自己的妈妈。她望着远处的墓碑,风里飘来松针的味道,摸出照片里的老伴,他笑着站在西樵山的云下,背景和眼前的山重叠在一起。
祭扫完,李阿姨坐在陵园门口的石凳上晒太阳。旁边的陈阿姨在剥橘子,递了一瓣过来,说“这是我家老头爱吃的,你尝尝”。两点整,班车的喇叭轻轻响了一声,司机探出头喊“阿姨们,上车啦”。李阿姨攥着剥了皮的橘子,踩着台阶上去,司机帮她把布包放在座位旁,说“阿姨,您坐靠窗的位置,风小”。车上的空调温度刚好,座椅软得像家里的沙发,她望着窗外的山慢慢后退,手里的橘子甜得发颤——那是老伴的味道,也是班车里的暖。
要是你第一次坐这趟车,别慌。站点的牌子上有咨询电话,红底白字很显眼;或者关注陵园的公众号,里面会提前发加车通知。记得带点温水,车上虽然有矿泉水,但自己带的喝着更习惯;记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