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半的国贸地铁站C口,风里还裹着些凉意,几个拎着素色布包的人已经站在公交站台上——他们是等朝阳陵园班车的。张阿姨攥着保温杯,目光锁着路口,直到那辆印着“朝阳陵园便民班车”的白色大巴缓缓拐过来,她才笑着挪了挪脚:“这班车准得很,比我家小孙子上学还准时。

上车时,司机王师傅笑着跟每个人打招呼:“张姨又来啦?今儿带的是你家老头子爱喝的茉莉花茶吧?”张阿姨拍了拍布包:“可不是嘛,他生前就爱这口。”王师傅的车开得很稳,车厢里飘着淡淡的消毒水味,座位上铺着浅灰色的棉垫——是入秋刚换的,摸上去暖乎乎的。车门上贴着一张皱巴巴的时刻表,王师傅说那是他亲手贴的:“好多老人记不住时间,我就把早6:30到晚15:30的班次都写上去,每小时一班,周末再加两班,他们上车前都要凑过来再瞅一眼,怕坐错。”

上周末坐班车时,旁边坐了对老夫妻,大爷拄着藤杖,大妈怀里抱着一束裹着素纸的白菊。“以前去陵园得让儿子送,他在中关村上班,来回得俩小时,总说‘妈,下次我再陪你们去’。”大妈摩挲着菊瓣,声音轻得像落在花瓣上的风,“现在好了,我们俩坐班车直接到门口,不用麻烦孩子。你看这座位,夏天有凉席,冬天有棉垫,陵园想得比咱孩子还周到。”旁边的小姑娘凑过来:“我是第一次坐,昨天打客服电话预约,人家跟我说得特细——在哪等车、要带身份证、下车怎么走,生怕我弄错。”她举了举手机,屏幕上还留着客服发的位置截图。

其实这班车的路线,是陵园去年做了三个月调研才定下来的。工作人员李姐说,当时问了三百多个家属,有人说“国贸地铁口离我家近”,有人说“姚家园小区没有直达车”,还有人说“东坝家园的老人腿脚不好”,于是就有了现在的路线:国贸C口出发,经停朝阳公园西门、姚家园小区、东坝家园,最后到陵园正门,全程45分钟。“刚开始早班是6点,有老人反映‘起不来’,我们就推迟到6:30;还有人说‘中午想早点回去’,我们就加了12:30的班次。”李姐翻着手里的乘客反馈表,上面写着“希望加棉垫”“建议增加经停点”,每一条后面都画了勾,备注着“已落实”。

北京朝阳陵园班车-1

上星期下雨,王师傅特意早到20分钟,把车厢里的地拖干,还在门口铺了块防滑垫。“有次一位阿姨下雨天上车滑了一下,我特别内疚,从那以后只要下雨,我就提前准备好防滑垫。”王师傅说这话时,刚好有位奶奶上车,他赶紧站起来扶了一把:“阿姨慢点儿,地上滑。”奶奶笑着拍他的手:“小王,又麻烦你了。”车厢里的氛围像家里的客厅,有人聊最近的天气,有人说陵园里的松树又长高了,有人递过来一颗水果糖:“小王,吃颗糖,甜乎。”

车快到陵园时,透过车窗能看到门口的石狮子,王师傅放缓了车速。“每次到这儿,我都要慢点儿开。”他说,“你看那些下车的人,手里捧着花,脸上没有哭哭啼啼的样子,反而带着点平静——就像去见一位老朋友。”是啊,班车不是冰冷的交通工具,它是架在“思念”和“相见”之间的桥:让腿脚不便的老人能自己来看看老伴,让忙碌的年轻人不用请假就能陪父母祭扫,让第一次来的人不用慌慌张张找路线。

昨天坐班车回去时,夕阳把车厢染成了暖金色。后排的阿姨摸着座位上的棉垫,跟旁边的人说:“我家老头子走了三年,以前总觉得他离我很远,现在坐班车来,倒觉得他就在身边——就像以前我们俩一起坐公交去菜市场那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