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的秋总是来得慢,等市区的银杏叶刚泛金黄,昌平崔村镇的山坳里已经飘起了桂香。顺着京银路往山里走,过了成片的苹果园,就能看见归山陵园的入口——朱红色的门楣上刻着“归山”两个字,字体是圆润的隶书,像有人用毛笔蘸着温温的水写上去的。

说起归山的位置,倒真是选对了地方。它北倚燕山余脉的小山坡,南边紧挨着京密引水渠,站在陵园的台阶上往下望,能看见渠水闪着碎银似的光,风一吹,连带着坡上的柏树叶都跟着晃。从市区过来也方便,走京藏高速转京银路,四十分钟车程,沿途会经过几个卖昌平苹果的小摊子,摊主大多是村里的老人,笑着递过削好的苹果,说“尝口甜的,到陵园里也能带着点甜”。要是坐公共交通,地铁昌平线到崔村站,出来转个公交就能到,或者等陵园的免费班车——每周六日上午九点,班车会准时停在地铁站口,司机师傅会探出头喊“归山的车,上车坐好”,像接家里人一样亲切。

归山的价格不算贵,但分得挺细,每一分钱都花得明明白白。最受欢迎的是生态树葬,一棵侧柏或者银杏的树根旁,埋着刻了名字的骨灰盒,墓碑是块磨得发亮的青石板,连带着二十年的养护费一起算,起步也就3万5。我见过一对老夫妻选这个,老爷子说“我家老太婆爱养花,以后她躺在树底下,能天天闻着树叶的味儿,比在楼里闷着强”。传统的立碑墓选料扎实,汉白玉的碑身透着润,芝麻黑的碑座压得稳,位置好的在山腰朝南,阳光能晒满整个墓碑,价格得5万往上,到10万不等。有次陪朋友去看,她选了个靠玉兰树的位置,说“我妈生前最爱的就是玉兰,每年春天这里开得最艳,她肯定喜欢”。艺术墓就更有心意了,设计师会跟着家属聊逝者的故事,爱拉二胡的做个胡琴形状的碑,爱摄影的刻个相机纹路,这样的墓型大概十几万到二十万,每一款都像逝者的“另一个家”——有个小伙子给爱钓鱼的爸爸做了个鱼形碑,碑身上刻着“爸,我陪你钓过的每条鱼,都记在这儿了”,看得人鼻子发酸。

北京归山陵园地址价格-1

其实归山最打动人的,是藏在细节里的温度。进大门的左手边有个小超市,卖的不是贵得吓人的鲜花,而是逝者生前爱喝的北冰洋、爱吃的稻香村点心,价格跟外面一样;道路两旁的石凳上总摆着棉坐垫,是管理员阿姨怕老人坐着凉,每天早上挨个铺上去;半山腰的归心亭里,总放着几本书和暖水瓶,是给来想念的人准备的——有次我看见一位阿姨坐在亭里,翻着一本旧相册,身边摆着一杯温热的茉莉花茶,管理员轻轻走过去,把披肩搭在她肩上,没说话,只是笑了笑,那画面比任何广告都让人安心。

北京归山陵园地址价格-2

还有服务也贴心得很。每周六日的免费班车从来没断过,司机师傅会提前十分钟在地铁站等,看见老人就赶紧扶一把;要是自己开车来,停车场的大爷会主动指路“姑娘,去生态区走左边那条路,有玉兰树的就是”;手续办理处的姑娘说话轻声细语,会拿着价目表一条一条讲“这个费用是碑石的钱,这个是养护费,这个是刻字的钱”,从来不会催着你签字;甚至安葬的时候,工作人员会帮忙把骨灰盒轻轻放进墓穴,用红布擦一遍碑身,说“阿姨,咱们把叔叔安顿好了”,像在帮家里人收拾房间。

昨天我又去了趟归山,刚进大门就看见保洁阿姨在扫银杏叶,她把叶子堆成小堆,说“等会儿有家属来,要捡几片回去做书签”;坡上的玉兰树已经冒出了新芽,管理员在给树浇水,说“再过一个月,这里就开得满树白了”;远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