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人对"归处"的在意,从来都藏在那些没说出口的小事里——想找一块能望到树的地方,像老人以前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;想找一块离市区不远的地方,不用每次来都堵两小时车;想找一块价格实在的地方,不用咬着牙凑钱,却能装下所有想念。天慈墓园在北京西南郊的丰台区,刚好把这些"小事"都装下了。
天慈的门脸不气派,沿着槐房西路开过去,看到"天慈墓园"的牌子拐进去,没有高大的牌坊,没有华丽的雕塑,只有两排国槐夹着的青石板路,路两边是开得热热闹闹的月季。园子里的树都是养了十几年的,国槐的枝桠伸得老长,夏天能遮出一片阴凉;松树的叶子像针一样,冬天也绿得精神。有次我陪朋友去,她站在松树林边说:"我妈以前总说,死后要埋在有树的地方,这样能听到风的声音,这里刚好。"
说到价格,天慈的价目表就贴在门口的玻璃上,明明白白——最受欢迎的传统立碑墓,面积1-1.5平方米,价格8万到15万,碑石是山东的汉白玉,摸上去细腻,刻字不容易花,碑座是花岗岩的,不怕雨水泡;想更简约的话,生态墓更合心意:树葬的墓碑是一块巴掌大的卧石,埋在松树底下,价格3万到5万;花坛葬更便宜,2万到4万,墓碑藏在月季花丛里,每年春天花开的时候,连碑都是香的;还有艺术墓,是给想"留点不一样"的家庭准备的——有家人给爱画画的老人做了块"画板碑",上面刻着老人的素描;有给爱钓鱼的爷爷做了块"鱼竿碑",碑顶雕了个小鱼篓,价格大概18万到30万,贵是贵点,但每一寸都藏着故事。
很多人问:"这个价格值吗?"其实值不值,要看那些"看不见"的地方。天慈的工作人员里,有一半是做了十年以上的"老伙计"——擦墓碑的张姐,会把每个碑缝里的灰尘都抠干净;刻字的王师傅,会跟家属聊老人的爱好,把"爱下棋"刻成棋盘的样子,把"爱做饭"刻成锅铲的形状;连浇花的李叔,都记得每盆花是谁家种的——3排5号的阿姨喜欢康乃馨,他每次都多浇点水;7排2号的叔叔喜欢菊花,他会特意选黄色的品种。有次一位大哥说,他每年来的时候,都能看到父亲的碑前有片整齐的三叶草,是工作人员特意留的,因为父亲生前最爱找四叶草给孙子玩,这些细节,比"便宜"更让人安心。
还有人担心"隐形消费",天慈的合同比课本还清楚——墓地使用费20年一交,到期可以续;墓碑费包括石材和安装;刻字费是每个字10块,连标点都算;养护费每年300块,包括浇水、修枝、清理落叶,没有额外的"打点费"或者"升级费"。有次一位大爷拿着计算器算:"我选的是8万的立碑,加上20年的养护费6000块,总共8万6,平均每年4300块,比我抽烟的钱还少。"他笑着说:"以后我走了,孙子每年来的时候,能看到干干净净的碑,能闻到花香,就够了。"
其实选墓园从来不是选"最贵的",而是选"最对的"——选一块能让你想起老人坐在院子里浇花的地方,选一个能让你每年来的时候不用挤着堵车的地方,选一个价格在预算里、不用咬着牙凑钱的地方。天慈的价格,说到底是给"安心"标了个价码,不多不少,刚好装下那些没说出口的想念。就像园子里的那棵老槐树,它不名贵,却站了二十年,看过无数人来祭扫,听过无数声"我来了",风一吹,叶子沙沙响,像在说:"来了?坐会儿,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