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月的风里还飘着玉兰的香,我握着母亲提前买好的白菊,站在潮白陵园的入口处。去年来的时候,队伍绕了半圈到停车场,母亲攥着我的衣角念叨“早知道多打会儿提前量”,今年却因为提前预约,直接刷身份证就进了门——原来那些“预约麻烦”的顾虑,都是没试过的误会。
其实潮白陵园推行预约制快两年了,我也是去年清明被挤怕了才试着操作。后来慢慢懂了,这不是“添麻烦”,反而是给祭扫多裹了层“安心”。每到祭扫高峰,陵园里的人挤得连放祭品的地方都要等,更别说安安静静和父亲说说话。现在提前预约,陵园会按承载量限流,上午最多200组、下午150组,进园后不会摩肩接踵,连风里的青草香都能慢慢闻得到。
预约的步骤真没想象中复杂。我妈连微信转账都要核对三遍,现在却能自己点进“潮白陵园”公众号操作:点“祭扫服务”,选“预约祭扫”,填姓名、身份证号(要和祭扫人一致)、选上午9-11点或下午2-4点的时间段,再填同行人数(最多5人),提交后秒收验证码——搞定。要是不会用手机,打预约电话010-XXX(公众号里能查到),或者去门口服务中心,穿制服的小姑娘会笑着帮你登记,连笔都不用自己拿。
上周去的时候,碰到个满头白发的阿姨站在服务中心翻手机,急得额头出汗。工作人员赶紧扶她坐下:“阿姨,我帮您弄。”一边操作一边念叨:“点这个‘祭扫服务’,填您的名字,身份证号我帮您输……”没几分钟就弄好了,阿姨握着她的手说:“谢谢姑娘,不然我都不知道咋整。”那一刻忽然明白,预约制不是冰冷的流程,是有人把“麻烦”悄悄换成了“方便”。
预约好后还有几点要记着:按时到,别晚超半小时;带身份证或存好验证码;陵园不能带明火、鞭炮、香烛,用鲜花代替更安心——我去年给父亲摆了束白菊,风一吹花瓣落在碑前,比烟雾缭绕更让人踏实。临时改时间也简单,提前一天在公众号修改,或打个电话说一声,别让位置空着。
现在陵园里多了不少便民服务:入口有免费鲜花(每天前50组),服务中心有饮用水和轮椅,带小朋友去会被提醒“慢点儿走,台阶滑”。有次看到工作人员帮抱孩子的妈妈拎祭品,说“我帮您拿,前面路不好走”;还有人提醒“那边樱花是去年种的,亲人喜欢的话下次能带朵来”——这些小细节,比生硬的规定暖多了。
昨天母亲坐在沙发上翻日历:“下周末去看你爸,我提前三天预约。”她熟练点开公众号,手指慢慢滑动,我忽然觉得,“预约”不是约束,是对亲人的“用心”——提前选好天气,留出时间,把一切安排妥当,只为和他们“见面”时,能像从前那样慢一点:坐在碑前说说话,“爸,今年我换了新工作,妈学会了广场舞,猫咪生了小猫,像你从前养的那只……”
风里又飘来玉兰香,想起去年挤得满头大汗,今年能慢慢走在柏油路上看樱花落肩头。原来最好的祭扫从不是“赶时间”,是“慢慢来”——而这一切,从一次简单的预约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