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的春天总是来得快,复兴路的梧桐树刚抽新芽,福寿园路的静安墓园里,福园的樱花已经落了一地。常来祭扫的张阿姨说,她选福园是因为"这里的风都比别处软些"——不是矫情的形容,是每次站在先生的墓碑前,看着脚边开得正好的二月兰,闻着不远处香樟树的香气,那种"TA没有走太远"的感觉,比什么都踏实。

关于福园的价格,其实是上海殡葬市场里很"实在"的存在。不像有些墓园把价格炒得虚高,福园的价位从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,每一档都明明白白写着"值在哪里"。最基础的经济型墓位,选在园区边缘的桂花林里,虽然位置不临主路,但胜在安静,每年秋天桂香漫进来,连墓碑上的照片都像浸了蜜;中等价位的墓位大多在中央景观区,旁边有个小池塘,里面养着几尾红鱼,家属来的时候能喂喂鱼,聊聊天,像在陪亲人逛公园;高端一点的定制墓,会根据逝者的爱好设计——有位喜欢画画的老人,子女特意让设计师把墓碑做成了画架的形状,碑身刻着老人的水彩作品,旁边还留了块小黑板,每次来都能写句话给老人,这样的定制服务,价格自然要高一些,但没有人觉得贵——毕竟,把亲人的"样子"留在墓地里,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。

静安墓园福园价格-1

很多人问,福园的价格为什么比周边墓园稍高一点?其实答案都在细节里。早上七点,福园的保洁阿姨就开始擦墓碑了,不是随便抹两下,是用软布蘸着温水,把碑身的每一道纹路都擦得发亮;清明的时候,工作人员会提前在每个墓位摆上一束白菊——不是那种批发来的蔫花,是凌晨从花市挑的新鲜花,花瓣上还带着露水;连园区的长椅都很讲究,选的是柚木材质,不会像塑料椅那样晒得发烫,家属坐久了也舒服。还有最贴心的"代祭扫"服务,疫情期间张阿姨没办法来,工作人员拍了视频给她:镜头里,先生的墓碑前摆着她常买的桂花糕,旁边的小音响放着老人爱听的《天涯歌女》,连风把纸幡吹起来的样子都拍得清清楚楚。张阿姨说,那天她对着视频哭了半小时,但心里是暖的——"原来有人比我更在意TA的习惯"。

其实对于上海人来说,选墓园从来不是选一块土地,是选"以后要常来的地方"。福园的好,在于它把"思念"做成了具体的样子:春天有樱花,夏天有梧桐,秋天有桂香,冬天有蜡梅,每个季节来都有不同的景,像在跟亲人一起过四季;在于它的位置不远——从人民广场开车只要四十分钟,坐地铁再转公交也能到,不会让年纪大的家属觉得折腾;在于它的工作人员都"有温度"——不会像有些墓园那样冷冰冰地说"交钱签字",而是会跟你聊两句"老人喜欢什么花""平时爱听什么戏",像跟邻居拉家常。

上个月有位小伙子来选墓位,他说爷爷走前最遗憾的是没看到世博会的中国馆,工作人员立刻提议:"我们可以把墓碑侧面刻上中国馆的图案,再在旁边埋一盒爷爷收藏的世博会邮票。"小伙子当场就哭了——那盒邮票是爷爷的宝贝,平时连碰都不让碰。后来他选了中央景观区的墓位,价格不算便宜,但他说:"爷爷要是知道能带着邮票住在这里,肯定会笑的。"

静安墓园福园价格-2

说到底,福园的价格从来不是"卖土地",是卖"让思念有处安放"的安心。就像张阿姨说的:"我每个月来两次,每次坐在这里,都觉得先生还在旁边陪我晒太阳。这样的日子,多花点钱算什么?"上海人向来精明,不会为虚的东西买单,但对于"安心"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,我们愿意掏口袋——因为,失去亲人已经够苦了,能有个地方让苦变成甜,才是最珍贵的。

风又吹过来,把福园里的樱花吹得飘起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