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槐花香钻进窗户时,我正对着母亲的旧照片发呆。上周整理抽屉翻出她织的毛线袜,针脚还是当年的密,可穿袜子的人已经走了三年。朋友说“该给妈妈找个安稳的家”,我想起同事提过的北京天慈墓园——“不像墓园,像公园”。
周末跟着导航过去,车刚进园区大门,两排国槐就把燥热挡在外面,树荫剪碎阳光铺在石板路上。往里走,突然闻到桂香——角落几棵金桂藏着细碎黄花,风一吹,香气裹着青草味往鼻子里钻。接待的陈姐穿浅蓝制服,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:“姑娘累了吧?先喝杯温水。”她没先提价格,反而问“阿姨生前喜欢什么?爱花吗?怕吵吗?”我愣了愣,想起母亲每次逛公园都蹲在月季丛前拍照,赶紧说“她爱红月季,怕吵,喜欢晒太阳”。陈姐点头:“那我帮您留意南边的位置,有阳光、邻月季园,还挨着竹林,安静。”
当天下午我就打了天慈的客服电话预约。接电话的姑娘声音软软的:“女士,下周一工作日人少,您方便的话可以选那天。需要带身份证、逝者死亡证明、亲属关系证明,原件就行,我们帮您印复印件。记不住的话,公众号‘北京天慈墓园’里有详细清单,随时能查。”挂了电话我翻公众号,果然在“服务指南”里找到“预约流程及材料”,列得清清楚楚,还有在线客服能随时问问题。
到了预约日,我抱着材料刚到门口,就看见陈姐在挥手。她搬来藤椅让我坐树荫下,递来温水:“您慢慢来。”填表格时我突然忘了母亲的出生年月,手有点抖。陈姐赶紧说:“没关系,身份证号倒数第八位开始是年月日,我帮您查。”我翻出母亲的身份证复印件,她凑过来仔细看:“1956年8月15日,对吗?”我点头,鼻子有点酸——母亲的生日我居然忘了,可陈姐比我还细心。
手续办得很顺利,陈姐带我去看选好的位置:在桂树旁边,抬眼能看见远处的小池塘,里面有白鹅游来游去。她蹲下来摸了摸石碑:“汉白玉材质,刻字光滑,您要是想摆月季,我们帮您浇水。”风一吹,桂香又飘过来,我突然想起母亲生前最喜欢捡桂花做糖——原来所谓“安稳”,就是找一个有她喜欢的味道、有人贴心照顾的地方。
后来朋友找墓园,我赶紧把天慈的预约经验告诉她:“先打客服问材料,公众号有清单;预约选工作日,人少服务更细;有特殊需求直接说,他们会帮着找符合逝者喜好的位置。”朋友去了后说:“你说得对,工作人员帮我选了靠竹林的位置,还帮我搬了盆绿萝——我妈生前爱养绿萝。”
现在我每个月都去天慈。带束红月季,或者一盒桂花糖,陈姐看见会笑着打招呼:“姑娘来了?我帮你插好花。”蹲在石碑前,风里飘着桂香,我跟母亲说:“妈,今天的桂花糖跟你当年做的一样甜。”阳光穿过树叶洒在汉白玉上,我觉得她就在身边,笑着说“闻到了”。
其实所谓“预约”,从来不是冰冷的流程——是提前帮你理清材料的贴心提醒,是帮你记住逝者喜好的细心,是让你慢慢填表格的耐心。北京天慈墓园的预约,更像一场“寻找安心”的旅程:找到一个有温度的地方,把思念安放在桂香里,把牵挂交给懂你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