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秋的清晨,我拎着母亲熬了整夜的红豆粥,陪她去温泉墓园看外婆。母亲攥着外婆生前织的羊毛围巾,站在玄关镜子前理了理鬓角的白发:"上次来还是清明,现在墓园要不要预约啊?别到了门口进不去,辜负了你外婆爱吃的红豆粥。"她的话像根细针,扎中了我心里的疑惑——想必很多打算去温泉墓园祭扫的人,都藏着这样的忐忑。
其实答案比想象中更贴心。现在温泉墓园确实实行"预约祭扫",但并没有想象中麻烦。我提前一天在手机上翻到了"温泉墓园服务平台"公众号,点进"祭扫预约"页面,只用了三分钟就填完了信息:姓名、身份证号、祭扫日期(可以选未来7天内的任意一天)、墓位编号,还有同行人数——每座墓位最多预约3人,说是为了避免人群聚集。提交后没一会儿,手机就弹出了确认短信,里面附了个蓝色的预约二维码,像片小树叶似的躺在屏幕里。
当天清晨到墓园时,入口处的梧桐树刚落下第一片黄叶。穿红马甲的志愿者笑着迎上来,让我们出示预约码和健康码,测了体温后就放行了。我顺口问了句:"要是没预约能进吗?"志愿者擦了擦额角的汗:"如果当天园区没满员(每天上限是400人),可以现场扫二维码登记,但提前预约肯定更稳妥,尤其是周末。"旁边有位阿姨插话说:"我昨天没预约,今天早上来的时候刚好还有名额,登记了身份证就进来了,没麻烦。"
除了预约,还有些细节要留意。比如带的东西——墓园里不让烧纸钱、放鞭炮,母亲原本想带外婆爱抽的香烟,我赶紧拦下来:"公众号上说只能带鲜花、水果或者逝者爱吃的食物。"母亲想了想,把香烟换成了外婆生前最爱的橘子,装在透明的玻璃罐里,放在碑前的时候还念叨:"你以前总说橘子要剥得干干净净才甜,今天我剥了三个,都没留白丝。"墓园里的工作人员路过,看见橘子还笑:"这个好,比烧纸钱有温度。"
园区里的风裹着桂花香飘过来,我看见路边有个便民服务点,摆着轮椅、雨伞和免费的矿泉水。母亲走累了,我们就在银杏树下的石凳上坐了会儿,石凳旁边立着块牌子,写着"思念停靠点",字是手写的,歪歪扭扭的像孩子的笔体。旁边有位大叔在给父亲的碑前摆菊花,花瓣上还带着晨露:"我每年都来,今年预约了早上8点,人少,能多陪他说说话。"
临走的时候,母亲蹲在碑前把落在上面的银杏叶捡起来,收进了布包里:"这叶子像外婆以前织的毛线,金黄金黄的。"我看着她的背影,突然觉得那些所谓的"规矩",其实都是为了让思念更从容——提前预约是为了让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时间和逝者对话,限制人数是为了让墓园里的风不会太拥挤,甚至不让烧纸钱,也是为了让空气里少点烟味,多些桂香。
其实所谓的"攻略",不过是些带着温度的细节:提前一天在公众号点几下屏幕,带点逝者爱吃的小食,穿双舒服的鞋子,还有——别忘了给风里的思念留一点空间。就像那天清晨,我们坐在石凳上,听着远处的鸟鸣,母亲轻声说:"外婆,我们没给你添麻烦,预约很顺利,粥还是热的。"风把她的话吹得飘起来,落在旁边的柏树上,惊起了一只小麻雀。
温泉墓园的秋意正浓,每一片落叶都藏着思念的形状。如果你也打算去看某个人,不妨提前点下预约键——不是为了遵守规矩,是为了让那场和思念的约会,更安心,更温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