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末的风裹着桂香钻进车窗时,导航里的女声刚好响起:“前方五百米右转,进入惠灵山路。”我放下手机,望着窗外掠过的马尾松,想起上周 Aunt 说的话:“要找个能看见山、听见水的地方,让你 Uncle 住得舒服。
惠灵山陵园的入口藏在一片银杏林后。当车轮碾过铺满银杏叶的柏油路,路口的石牌坊先撞进眼里——“惠灵山陵园”四个鎏金大字刻在青石板上,边缘爬着几缕青藤,像有人特意系上去的思念。顺着牌坊往里走,第一个路口的路牌写着“思亲路”,箭头指向园区深处。其实不用看路牌,跟着飘来的野菊香走就行——每年这个时候,陵园的园丁会在路边摆上盆栽野菊,黄灿灿的,像给思念铺了条暖路。
关于地址,我后来跟园区的张姐聊过。她说“惠灵山陵园”的“地址”从来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,而是“背靠惠灵山麓,面朝曲水溪”的活坐标。惠灵山是市区里少有的“原生山”,没有被过度开发,山上的马尾松是三十年前种的,现在长得比三层楼还高,风一吹,松涛声像有人在轻轻说话;曲水溪是从山里流出来的活水河,绕着陵园转了个弯,夏天的时候,溪里有小虾米,孩子们来扫墓会蹲在溪边看,大人们则站在旁边说:“你看,你爸以前也爱带你来捞虾米。”
要是问怎么去最方便,常来的老周最有经验。他说从市区坐32路公交最划算,到“惠灵山脚”站下,沿着步道走十分钟,就能看见陵园的红屋顶;自驾的话更省心,走XX高速“惠灵出口”下,跟着路牌走三公里,路边的野菊花会越来越多,等你看到“园区入口”的蓝色牌子,就到了——对了,园区的停车场是免费的,车位边上种着冬青,夏天能遮太阳。
我第一次来的时候,张姐带我走了一遍园区。她指着左边的小路说:“这条是‘怀故道’,尽头有个石凳,是去年王阿姨捐的,她老伴走的时候说,想坐在这儿看溪里的鸭子。”石凳上果然刻着一行小字:“老周,我陪你看鸭子。”风把溪里的芦苇吹得晃了晃,像有人轻轻碰了碰石凳。右边的“念亲路”旁种着樱花树,张姐说:“春天樱花开的时候,花瓣会落在墓碑上,像给亲人盖了层粉被子。”
其实最让我触动的,是上周遇到的一对老夫妻。老爷爷推着轮椅上的老奶奶,沿着曲水溪走。老奶奶指着溪里的蜻蜓说:“你看,跟我们结婚那天的一样。”老爷爷笑着点头:“等我走了,就选溪边上的位置,这样能天天陪你看蜻蜓。”老爷爷的轮椅碾过几片银杏叶,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他们身上,像给思念镀了层金。
离开的时候,我站在石牌坊下回头望。风里还飘着桂香,银杏叶落在脚边,远处的惠灵山上,几只鸟正往林子里飞。忽然明白,惠灵山陵园的地址,从来不是地图上的一个点,而是“能看见山、听见水”的牵挂,是“想你的时候,能找到地方坐一坐”的安心——就像 Aunt 说的:“只要知道在哪,思念就有了归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