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的秋深时,我跟着朋友去天寿陵园看她的外婆。车过八达岭高速,路两边的银杏叶飘得像小扇子,转过一个缓坡,突然就看见一片松柏林立的园子——不是想象中冷硬的模样,倒像进了座藏在山里的公园。
园区里的小路是青石板铺的,踩上去有轻微的硌脚感,像小时候家楼下的老巷子。两旁种着玉兰和海棠,春天开得热热闹闹;夏天有紫藤架遮阴,坐下来能听见鸟叫;秋天的银杏道能铺出半米厚的金黄,踩上去簌簌响;冬天的雪压在松枝上,倒有股清寂的温柔。每个区域都有专门的园丁打理,墓碑旁边的小花坛里,常能看见家属种的月季或者雏菊,园区不会随便清理,说是“留着念想”。门口的接待室有热水,有轮椅,甚至有免费的雨伞——上次下雨,工作人员跟着我们把外婆的墓碑擦干净,还帮着摆了束菊花,手冻得发红却笑着说“应该的”。朋友说,这里没有“陵园”的距离感,倒像个“装着回忆的院子”。
说到价格,朋友2018年给外婆买的墓在靠里的银杏区,当时大概8万;去年她帮邻居问,同区域已经涨到12万。不是乱涨,而是维护成本明明白白——那片银杏林每年要修剪、施肥,安保和清洁人员两小时巡逻一次,还有免费的轮椅、雨伞,甚至帮家属擦墓碑的服务,这些都是要花钱的。加上北京的土地资源紧,陵园的用地指标越来越少,价格自然慢慢往上走。
其实天寿的价格分得很清楚:靠门口的向阳区15万起,采光好;靠后的柏树林区10万左右,清净;生态葬比如树葬、花葬只要3万多,没有传统墓碑,骨灰埋在树下,立个小牌子,倒也符合“归于自然”的想法。对比市区几个陵园,天寿的性价比算高的——没有隐性消费,刻字、立碑的费用都明码标价,不会中途加钱。
朋友说,每次来陵园不是难过,而是像见老朋友:外婆的墓碑前有她种的薄荷,风一吹就是清味;旁边的小凳子是园区配的,坐下来能跟外婆说说话。上次遇到个阿姨,说选天寿是因为“这里像家”——她先生的墓旁有棵桃树,每年春天开花,她都会摘几朵放墓碑上,“他以前最喜欢吃桃子,现在看着花,就像他还在”。
其实选陵园,不就是选个能放得下念想的地方吗?天寿的好,不是广告里的“高端”,而是把“人”放在第一位——让活着的人安心,让走了的人安宁。风掠过银杏叶的时候,能听见细碎的响,像外婆的手抚过手背,像先生的笑声飘在桃树下,像所有没说出口的话,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