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的秋末总是来得急,西山脚下的温泉镇却还留着几分热乎气——沿着温泉路往山里走,柏油路两旁的老松树举着浓绿的冠,风卷着银杏叶擦过肩头,像有人轻轻拍了拍你手背。再拐个弯,就能看见温泉墓园的入口,青灰色的门楣上刻着“温泉墓园”四个金字,字体是老书法家写的,笔锋里带着西山的稳。
作为海淀区扎根了几十年的公益性墓园,温泉墓园早成了不少北京人心里的“家庭延伸”。这里没有高耸的石牌坊,没有花哨的雕塑,墓区顺着山势铺展开,青灰的碑石嵌在松林中,像一群沉默却温暖的老友。有次碰到位住附近的阿姨,每周都来擦碑,她说:“我妈走的时候说‘要住能看见山的地方’,这儿的窗户(指碑前的空地)正对着西山的鬼笑石,天晴的时候能看见山顶的云,比家里的阳台还敞亮。”
说到大家最关心的续费,其实早有老家属摸出了规律:墓园的使用年限是20年一续,到期前半年,工作人员会提前打电话——“张阿姨,您母亲的墓快到期限了,有空过来办手续”“李哥,您父亲的墓续期资料可以提前准备啦”。至于费用,既不复杂也不“吓人”:传统立碑墓的管理费按面积算,每平方米每年120-180元;生态墓(树葬、花葬这类)更实惠,每平方米每年80-120元。比如常见的2.5平方米立碑墓,一年续费大概300-450元,20年就是6000-9000元。有家属算过账:“比每年给家里老人买保健品花得还少,却能让他‘住’得踏实。”
常来的家属都知道,续费从来不是“交完钱就走”的流程。墓园的服务大厅里摆着沙发和饮水机,工作人员会把费用明细一笔一笔讲清楚:“这部分是墓区绿化维护费,那部分是道路保洁费,还有公共设施的修缮——您看门口的路灯,去年刚换成太阳能的,晚上祭扫也安全。”不少家属会额外加一笔“贴心费”:有的让师傅帮着在墓前种株月季,有的请人冬天清积雪,还有位小伙子每年续费时都带包桂花糖,“我奶奶以前卖糖墩儿,现在我帮她‘续’份甜”。工作人员说,这样的“小要求”他们都记在本子上,不是任务,是“帮家属把想念落地”。
上周碰到位刚续完费的大叔,他蹲在墓前,把带来的炸酱面放在碑前——碗是瓷的,还冒着热气。“我爸以前最爱吃我妈做的炸酱面,现在我妈也走了,换我来送。”他用袖口擦了擦碑上的灰,指腹蹭过碑上的名字,“续了20年,我能再给您送20次面,等我老了,让我儿子接着送。”风卷着面香飘起来,掠过旁边的玉兰树,树叶沙沙响,像有人在说“好”。
其实温泉墓园的续费价格里,藏的从来不是数字,是“继续爱”的底气。就像小时候爸妈帮我们交学费时说的“好好学”,现在换我们对着碑说“好好住”——那些没说出口的想念,那些没做完的事,都变成了每年的续费单、每次的擦碑、每杯温热的茶。西山的太阳落下去时,墓区的路灯亮起来,每一盏都照着碑前的花,每一缕光都裹着牵挂。这大概就是温泉墓园最动人的地方:它把“离别”,变成了“慢慢来”的陪伴;把“续费”,变成了“我还在”的承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