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里还裹着些桂香,张阿姨攥着一盒手工艾草青团站在建国门公交枢纽的站牌下,不时抬头看墙上的时刻表——这是她第三次去宝云岭墓园看老伴,前两次都是女婿开车送的,可这周女婿出差,她摸着口袋里的老年卡,琢磨着:要是有班车就好了。
其实张阿姨不知道,宝云岭墓园的便民班车已经开通快一年了。去年秋天,墓园管理处收到十几条老人的反馈,说"去一次墓园要转三趟车,腿都走软了",于是特意和公交公司合作,开了这条"祭扫专线"。班车的起点就在市区最热闹的建国门枢纽,沿着淮海路往西,掠过人民广场的鸽子群,擦过静安寺的红墙,最后钻进虹桥路两旁遮天蔽日的梧桐树影里,稳稳停在墓园大门前。
班车的时间安排得像家里的老挂钟一样准:每天早上7点半和9点各发一班,刚好赶上早间祭扫的节奏;下午2点和3点半往回开,留足了和亲人"唠家常"的时间。单程票价5块钱,刷老年卡还能打八折,对于退休工资不高的老人来说,比转三趟车的花费还省。车厢里的细节更贴心——前排座位旁摆着保温壶,随时能倒上一杯温水;角落的储物格里塞着应急药箱,有降压药、创可贴甚至老花镜;司机师傅都是有十年驾龄的"老上海",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,会主动下车搬轮椅,连台阶都要扶着走稳才肯松手。
上周刚坐过班车的李叔叔跟我聊起体验时,手里还攥着张翻得起毛的时刻表:"我和老伴都是地道老城区人,以前去墓园要转三趟车,路上得耗俩小时。现在坐班车直接到,路上还能和同车的老邻居聊聊天——上次遇到曹家渡的王阿姨,她儿子也在国外,我们约好下次一起带桂花糕来,就像以前一起去公园晨练似的。"他的语气里没有悲伤,倒像在说一件很温暖的事。
除了班车,墓园的交通配套也算周全。要是赶不上固定班次,坐地铁2号线到中山公园站,转113路公交也能到,就是要注意113路末班车是下午4点,别贪着多待一会儿误了时间。自驾来的话,墓园门口有个能停200辆车的停车场,清明假期虽然会堵,但管理处会安排志愿者引导,不会乱得找不到车位。
傍晚的班车缓缓驶出墓园,窗外的夕阳把梧桐树影拉得老长。张阿姨捧着老伴最爱的白菊花坐在靠窗位置,摸出手机给女婿发消息:"下次别开车了,咱们坐班车来,路上能闻桂香,还能看鸽子飞。"屏幕光映在她脸上,眼角的皱纹里都是笑——原来最安心的祭扫路,从来不是越快越好,而是能慢慢走、慢慢想,连风里都裹着熟悉的味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