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概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时刻——捧着刚买的菊花站在十字路口,风把花瓣吹得晃了晃,突然不知道该往哪走才能找到那个能安放思念的地方。后来才明白,真正的归处从来不是一串冰冷的门牌号,而是风里飘来的松针香、脚下踩着的湿润泥土,还有远处那片像被揉碎的蓝布一样的山。万佛华侨陵园的地址,就藏在北京昌平南口路的浅山脚下,像被大自然轻轻拢在臂弯里的一块暖石。
从市区出发往西北走,沿京藏高速过了南口收费站,再转个弯就能看见陵园的指示牌——红底白字的牌子立在行道树间,像在跟你说“往这儿走,快到了”。沿途的白杨树排得整整齐齐,叶子在风里沙沙响,像小时候奶奶拍着你后背唱的童谣。要是坐公交也不麻烦,345快到昌平东关,再转昌11路到底站,下车抬头就能看见陵园门口的松柏——粗粗的树干上挂着串儿红的小灯笼,风一吹就晃,像亲人在招手。去年清明陪邻居张阿姨来,她攥着儿子的照片念叨:“我家老周以前在南口上班,总说这儿的山好,风都比城里软,现在倒真把根扎在这儿了。”
老一辈人总说“墓地要顺天”,万佛华侨陵园的地址刚好沾了燕山余脉的灵气。背靠着的山不高,山体像个半开的扇子,把冬天的寒风挡在外面,吹到脸上的风只剩清冽;前面的人工湖是顺着山势挖的,泉水从山里流出来聚成池,夏天有蜻蜓点水,秋天有银杏叶飘在水面,像给亲人寄去的信。负责绿化的李师傅在这儿干了八年,他说:“你看那排最直的松柏,是2016年一对老夫妻一起种的,现在都快两层楼高了,风一吹针叶落下来,像在下绿雪。”阳光从山顶斜斜照下来,把每块墓碑都染成暖金色,连刻在石头上的名字都变得温柔。
其实很多人担心陵园地址偏,来了才发现根本不用愁。门口的停车场能停两百多辆车,清明假期也不会挤;主步道是用青石板铺的,踩上去稳稳的,旁边的灌木丛里藏着小喇叭,放的是轻柔的古筝曲,像流水一样绕着脚踝;每隔几十米就有个石凳,凳面磨得发亮,坐上去能感觉到太阳的温度。上次碰到个穿白裙子的姑娘,抱着一束百合蹲在墓碑前,旁边放着杯热奶茶——“我妈生前爱喝珍珠奶茶,这儿有休息区能接热水,我每次来都给她带一杯,凉了就再换一杯”。她擦了擦墓碑上的灰,轻声说:“妈,今天的奶茶加了双倍珍珠。”
说到底,“地址”不过是思念的“落脚点”。万佛华侨陵园的南口路几号,不是要记在通讯录里的数字,是你开车时闻到的第一缕松香,是你看见指示牌时心里松下来的那口气,是你站在墓碑前,看见阳光穿过松柏漏下来,落在照片上,亲人的笑容好像又清晰了一点。当你顺着南口路往山里走,看见那片葱郁的绿色,听见风穿过树叶的“沙沙”声,就知道——哦,原来这里就是家。风里飘来槐花香,像亲人凑在你耳边说:“来了?坐会儿,陪我看看山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