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松针的香气钻进衣领时,我正跟着扫墓的人群往炎黄陵园深处走。柏油路两旁的侧柏已经长到两三人高,枝桠间挂着家属系的红丝带,风一吹,丝带飘起来,像谁在轻轻扯着衣角说"慢点儿"。作为北京昌平区老牌的生态陵园,炎黄陵园的名字里藏着中国人对"根"的执念——炎黄子孙的归处,该有山有水,有树有风。
不少人问过我,炎黄陵园的价格是不是高得吓人?其实走近了看,这里的价格像园子里的树,每一棵都有自己的生长轨迹。2024年最新的价格体系里,最基础的生态葬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:树葬的骨灰盒埋在桃树下,墓碑是一块刻着名字的小铜牌,价格大概1.2万到2.8万;花坛葬更省空间,骨灰撒在牡丹花丛下,纪念牌嵌在花坛边缘,只要8000到1.5万。有次遇到位选了树葬的阿姨,她摸着桃树枝说:"老伴儿以前在阳台种月季,总说等退休了去山里种树,现在也算圆了他的愿。"生态葬的便宜,不是"简陋",是把怀念种进了泥土里,等着每年春天抽新芽。
传统墓穴的价格跨度更大,从8万到15万不等。影响价格的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数字,而是"烟火气"——靠近主干道的墓穴,因为祭扫时推轮椅方便,价格会比松林深处贵2万左右;朝向正南的位置,冬天能晒到更多太阳,家属觉得"暖",价格也会往上飘一点;还有那种带小祭台的墓穴,能放得下老伴儿生前爱喝的茶、孙子的手工画,价格自然也更贴心。我见过一对老夫妻来选墓,大爷指着松林里的位置说:"就这儿吧,我小时候在老家后山放牛,也是这样的松树,她肯定喜欢。"原来选墓穴不是选"贵的",是选"像家的"。
艺术墓是炎黄陵园里最有温度的存在,价格从15万往上走,没有上限。有个做设计师的姑娘,给妈妈做了个像书架的墓碑,刻着"妈妈的书单"——《飘》《简·爱》《小王子》,都是妈妈生前反复读的书;还有个老教师的墓,做成了黑板的样子,上面刻着他教过的第一届学生的名字。艺术墓的贵,是把"私人记忆"变成了看得见的东西。陵园的工作人员说,去年有个小伙子来做艺术墓,要把爸爸的摩托车图案刻上去,"他爸爸是快递员,骑了二十年摩托车,送过的快递能绕北京三圈"。艺术墓不是"奢侈品",是把"未说出口的话",刻成了不会消失的诗。
其实在炎黄陵园走一圈,最打动人的从来不是价格表上的数字,是那些藏在松针里的细节——门口的便民服务站有免费的轮椅和雨伞,保洁阿姨会把每块墓碑上的灰尘擦得发亮,甚至有专门的"代祭服务",帮远在外地的孩子给父母摆上一碗热乎的饺子。有次碰到陵园的管理员,他说:"我们这儿不是'卖墓的',是'管怀念的'。"原来选陵园,不是选"贵不贵",是选"能不能让心放下"。
清明的风里,我看见一位老人蹲在墓前,把一朵野菊花轻轻放在碑前。风掀起他的衣角,吹得野菊花晃了晃,像有人轻轻碰了碰花瓣。炎黄陵园的价格表上,每一个数字背后,都是一个"想把你留在身边"的心愿。而所谓的"选对",不过是找一个地方,让怀念有处可去,让亲人的名字,永远藏在松风里,等着每年春天,和桃花一起回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