选一块安息地,从来不是简单的“买一块地”。上周陪朋友去惠灵山陵园,她蹲在香樟树下摸了摸碑石上的刻字,说“我妈以前总嫌我买的香水太浓,这里的香樟味刚好,她肯定喜欢”。风把她的头发吹起来,我看见她眼角的泪,也看见不远处的墓碑上,有人摆了一束新鲜的小苍兰——原来所有的选择,都是在给想念找一个有温度的容器。而惠灵山的自选墓价格,恰恰藏着这些“温度”的细节。
说到自选墓的价格,不能不提的是材质和工艺。惠灵山的墓碑主要用花岗岩和大理石,花岗岩密度高耐风化,晒十年还是原来的颜色,价格比大理石贵一两万。我见过最细致的一块印度红花岗岩碑,碑身刻着《兰亭集序》,每个字都像毛笔写的,连笔锋都清晰——做碑的师傅说,光雕刻就花了两周。这样的工艺不是浪费钱,是把亲人的爱好刻进时光里,很多人愿意为这份“用心”买单。
除了材质,位置也是绕不开的话题。惠灵山分了几个区域,靠近主步道的位置不用爬太多台阶,价格比深处贵一点;“望松区”能看见远处翠屏山,风里有松涛声,这样的位置要贵两三万。面积方面,自选墓大多在1到1.5平米之间,1平米的几万块,1.5平米的能多放亲人遗物,贵一两万。有个叔叔选1.2平米的位置,说“我家老太太爱养多肉,我想在碑边摆两盆”——原来面积不是数字,是给思念留的“额外空间”。
很多人没注意到,惠灵山的价格里藏着“隐形温柔”。所有自选墓都有终身免费维护,清明前工作人员会擦墓碑、浇花;没时间祭扫可以代拍照片,连花都是新鲜的。去年疫情时,师傅们带着菊花给每个墓碑鞠躬,拍视频发给家属——这些看不见的服务,都是价格的一部分。就像门口保安说的:“我们卖的不是地,是给想念留的家,得干净温暖。”
离开时夕阳染了天空,我看见老爷爷坐碑前,拿着装红烧肉的铝饭盒——那是老伴最爱的菜。他说:“选这儿不是因为贵,是风好太阳好,她能听见鸟叫闻见花香。”原来选墓从不是“买贵的”,是“买对的”。惠灵山的自选墓价格刚好接住这份“对的”——不贵得离谱,不便宜得敷衍,每一分钱都花在“让思念有处安放”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