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桂香钻进衣领时,我正站在温泉墓园的银杏道上。道旁的银杏刚抽新芽,浅绿的叶子在风里晃,像谁举着小扇子。不远处有对夫妻在问销售:“那片湖边的墓位多少钱?面积够不够放爸妈的照片?”销售笑着递上茶水,说:“您先坐下,我慢慢和您说——咱们这儿的价格和面积,都得讲个‘合心意’。
温泉墓园的环境是出了名的“像公园”。不是刻板的排排墓碑,而是沿着缓坡铺展开,每块墓地都挨着乔木或灌木。我沿着木栈道走,路过“听泉区”,湖边的石凳上有位阿姨在织毛衣,她指着旁边的墓位说:“我家老头就葬这儿,每天我来织毛衣,能听见湖里的蛙叫,跟他生前在老家的院子一样。”听泉区”的墓位面积和其他区没差,都是1平方米左右,但因为挨着湖,价格比后面的“松涛区”贵了3万——可阿姨说:“这钱花得值,他喜欢水。”
常有人问:“墓地面积是不是越大越好?”温泉墓园的销售小周告诉我,这里的标准墓位大多是0.8到1.2平方米,完全符合民政部门“节地生态”的要求。“上次有个客户非要选1.5平方米的,说‘要给父母留够空间’,我带他去看了现成的墓位——1.2平方米的墓,放了汉白玉墓碑,旁边还能摆两盆小花,祭扫时蹲下来也不挤。他后来改选了1平方米的,说‘原来小一点更温馨,不像大墓那样空落落的’。”其实面积大小真不是重点,重点是“够用来怀念”——就像小周说的:“你看那些常来的家属,从不会嫌墓小,只会嫌花摆得不够多,擦墓碑的布不够软。”
说到价格,温泉墓园的账算得挺明白。基础墓位的价格在8万到15万之间,差别主要在位置:临湖的“听泉区”起步12万,因为推窗就能看到湖面的睡莲,夏天还有蜻蜓飞过来;靠后的“松涛区”8万就能拿下,大片马尾松遮着,午后的风裹着松脂香,比空调房还凉快。除了位置,墓碑材质也影响价格——汉白玉的比花岗岩贵2万,不是因为更贵气,是汉白玉的纹理更细腻,刻上名字后,阳光下会泛着温温的光;要是想加浮雕,比如逝者生前喜欢的梅兰竹菊,师傅会用刻刀一点点雕,花瓣的纹路都能看清,这得加3000到5000块。还有管理费,每年200块,十年一交,主要用来维护草坪、修木栈道,节日时还给每个墓位摆一支菊花——小周说:“这钱不是赚的,是给逝者留份‘体面’。”
选墓的人里,有位阿姨让我印象特别深。她选了松涛区最角落的墓位,面积只有0.8平方米,价格才8万。我问她:“这儿是不是太偏了?”她蹲下来摸了摸墓前的草,说:“我爸生前是护林员,最爱马尾松。你看这棵松,是他退休那年种的,现在都有两层楼高了。”她从包里掏出个玻璃罐,倒了点桂花蜜在墓前的石台上:“他生前爱喝蜜水,这儿的位置刚好,我每天来,能靠着松树跟他说话——面积小怕什么?他从来都不喜欢浪费。”
离开的时候,夕阳把银杏叶染成金红色。有位老人蹲在墓前擦墓碑,旁边放着刚从山下摘的野菊花。他抬头看见我,笑了笑:“小伙子,要不要来坐会儿?这儿的风软,像我老伴儿的手。”我蹲下来,看见墓碑上刻着“妻子林秀兰之墓”,下面还有行小字:“来生还做夫妻,还选这个小院子。”墓碑旁边的花坛里,种着几株太阳花,粉色的花瓣朝着太阳开,比任何大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