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京密引水渠的湿润,我抱着外婆的照片站在棉山村口,看见昌崔路东侧那座青灰色牌坊——"万佛华侨陵园"的鎏金大字正对着初升的太阳。这是我找了三天的地方,不是因为导航的坐标,是风里飘来的槐花香,刚好和外婆床头那罐陈年槐花粉的味道重合。
很多人问万佛华侨陵园具体在哪,其实它就藏在昌平崔村的棉山村里,准确地址是北京市昌平区崔村镇棉山村昌崔路东侧。自驾的话,从北五环上清桥拐上京藏高速,20分钟到崔村出口,下高速后顺着引水渠的绿道往东走2公里,就能看见牌坊的影子——沿途的杨树影里藏着木质指示牌,比导航更有温度。坐公交的话,314路终点站就是棉山村,下车往南走500米,路边银杏叶飘落在脚边时,朱红色的木门就到了。地铁更方便,昌平线到南邵站转昌59路,师傅会隔着窗户喊"万佛陵园到啦",声音裹着车厢里的暖气,像邻居阿姨的提醒。
第一次进陵园时,我差点忘了"找地址"这件事。青石板路顺着山势蜿蜒,左边是引水渠的潺潺声,右边是侧柏的清香,风里混着槐花香和万佛殿的香火味。陵园背靠的小丘不高,站在丘脚能看见每一排墓碑都顺着山势排列,像给先人铺了条往云里的路。万佛殿在园区中心,殿外墙上刻满小佛——有的笑出酒窝,有的攥着莲花,有的手里举着小风筝。管理处的张阿姨说,这些佛是当年一百个工匠刻的,每尊都有故事。我蹲在殿外看,看见一尊小佛手里拿着玻璃弹珠,突然想起外婆说过,她小时候把攒了半年的弹珠埋在老家的槐树下,后来搬去城里,再也没找着。
去万佛陵园不用带太多东西,除了心意。陵园8点开门、5点关门,节假日也有人守着。门口停车场免费,但周末要早来,不然得停到村口槐树下。园区不让烧散纸,服务中心有免费焚化炉,工作人员会帮你把纸折成小纸船,说"这样飘不起来,不会惊着先人"。要是想带点纪念物,带束白菊或者外婆爱吃的驴打滚就行——我上次带了,放在墓碑前,风一吹,驴打滚的甜香混着槐花香,像外婆坐在我旁边,拍着我的手背说"吃啊,凉了就不好吃了"。
离开时我站在牌坊下回头,阳光穿过槐树叶落在引水渠上,像撒了把碎金。风里还是那股熟悉的味道,是水响,是槐香,是万佛殿的香火,是外婆的温度。其实万佛华侨陵园的地址从来不是一串冰冷的文字,它是棉山村的老槐树,是引水渠的流水,是万佛殿里每一尊有故事的小佛——是所有没说出口的"想念",都能在这里找到落脚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