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桂香掠过惠灵山的石阶,几位老人蹲在墓前整理松枝,旁边的中年人手捧菊花,轻声说“今年陵园给了优惠,咱把爸的碑再擦亮点”——这样的对话,最近总在惠灵山的小径上响起。作为南京人心里“最有温度的陵园”,惠灵山从来不是一个“卖墓的地方”,而是无数家庭存放牵挂的“心灵港湾”,而今年的优惠价格,更把这份港湾的温度,焐得更热了。

惠灵山陵园的老园长王伯,在这儿守了三十年。去年年底,他带着工作人员做了一次“家属走访”,走了二十多个社区,敲了一百多户人家的门。“有个老太太拉着我的手哭,说儿子走了三年,她攒了一万块钱,可看了好几家陵园,最便宜的墓都要两万多,连给儿子‘安个家’都做不到。”王伯说,那次走访之后,园方连夜开了三次会,最后拍板:“不管赚不赚钱,得让这些家庭能放下心里的石头。”于是今年三月,“暖春牵挂计划”正式推出——这不是什么“商业促销”,是园方和民政部门、公益组织一起凑出来的“爱心拼图”。

惠灵山陵园墓地优惠价格-1

,比想象中更“接地气”。园方把人群分成了三类:第一类是低保户、特困人员,拿着低保证明来,直接减30%的基础墓价,还免费给刻字、做碑石清洁;第二类是6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家属,只要社区开个“独居证明”,就能享20%的折扣,而且可以选“常青藤区”——那是墓区里最安静的角落,松柏长得比人高,风一吹,叶子沙沙响,像有人在轻声说话;第三类是“家庭联合墓”,如果一家有两个以上亲人葬在这儿,每多一个就再减5%,最多能减15%。“有个小伙子带爸妈来选墓,说以后自己也想葬在这儿,一家三口能‘团聚’,我们给他算了算,总共减了12%,小伙子握着他爸的手说‘爸,以后咱们仨再也不分开了’,我站在旁边,眼睛都湿了。”负责接待的小周说,她最怕的就是“卖墓像卖商品”,可这次的优惠,让她觉得“每一笔单子都是在做善事”。

惠灵山陵园墓地优惠价格-2

住在雨花区的李阿姨,是第一个拿到优惠的人。她的老伴老陈是公交司机,去年冬天出了意外走了,留下她和正在读高中的孙子。“我每月就靠老陈的抚恤金和社区的补贴过活,之前看墓的时候,连最便宜的‘标准墓’都要一万八,我攒了半年才攒够一万,正发愁呢,社区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惠灵山有优惠。”李阿姨说,她抱着试试的心态去了,工作人员不仅帮她申请了低保户的30%减免,还帮她选了一个靠近水池的位置——“老陈生前爱养鱼,以前家里阳台摆了三个鱼缸,现在这儿能看到水池里的莲花,他肯定喜欢。”上星期李阿姨去祭扫,带了老陈最爱的糖芋苗,放在墓前,风把糖香吹得很远,“我跟老陈说,‘你放心,这儿不贵,我以后常来陪你’,话音刚落,一片荷叶飘过来,落在糖芋苗旁边,像老陈以前帮我擦桌子的样子。”

其实惠灵山的优惠,从来不是“降价”那么简单。园里的每一块墓石,都刻着“生命如诗”四个小字;每一条小径,都种着家属们送来的花种;连卫生间的洗手台边,都放着免费的护手霜——因为工作人员说,“来祭扫的人,手会冻,心也会凉,得给他们焐焐”。而这次的优惠价格,不过是把这份“焐心”,变成了更具体的数字。就像王伯说的:“墓价不是数字,是牵挂的重量。我们减的不是价格,是压在家庭心上的石头,是让他们能笑着说‘我想你了’的勇气。”

昨天我去惠灵山,刚好碰到王伯在给“常青藤区”的松柏浇水。他拿着水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