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松针的香气掠过西静园的石径,常有人捧着素菊站在入口处探头——今天来祭扫,要不要先预约?作为北京海淀区扎根了几十年的公益性公墓,西静园的每一级台阶都刻着故事,预约”的问题,其实藏着不少让追思更从容的细节。
为什么要预约?答案藏在每一个高峰日的烟火里。西静园不算大,但每到清明、冬至,入口的车龙能排到圆明园西路的路口。去年冬至上午10点,园区里的人流量达到了500人,要是没预约,光是找停车位就得耗半小时,更别说挤到墓区里擦墓碑。预约系统就像个“流量调节器”,提前统计好人数,园区会加派引导员、开放临时停车区,甚至在墓区路口摆上小桌子,给大家放一杯温水。工作人员说:“我们不想让大家带着思念来,却被拥挤冲淡了心情。”就连平时的周末,预约也能让体验更好——上周六有位女士预约了上午9点,到了就能直接找到墓区,不用跟着人群瞎转,擦完墓碑还能在松树下坐会儿,听风里的鸟叫。
说到预约方式,其实比想象中更贴心。最方便的是微信公众号“北京西静园公墓”,点进“祭扫预约”,填逝者姓名、墓区编号(忘了编号也没关系,输逝者身份证号能查)、祭扫人数,再选个时间,提交后1分钟就能收到确认短信。要是老人不会用手机,打预约电话82598545就行,接线的姑娘会慢慢问,记下来帮你约。上周有位80岁的爷爷,拿着旧照片来找儿子的墓,不会用微信,工作人员帮他查了档案,现场预约了下午2点,还扶着他走过石径——园区的原则是“不让任何一份思念被技术挡住”。
至于没预约能不能进,得分“日子”说。平时周一到周五,园里人少得能听见松针落的声音,现场登记一下逝者信息就能进;但到了节假日,比如清明前三天,没预约肯定进不去——去年清明第一天,门口有23个人没预约,只能站在外面等,直到有人取消预约才补上。要是想省麻烦,建议错峰:比如周二上午来,园里连保洁阿姨都能跟你聊两句,不用预约也能慢慢走,连风都比周末软些。
其实说到底,预约不是“门槛”,是给思念留的“缓冲带”。西静园里没有烧纸钱的烟,大家都用鲜花代替——门口的小超市里,10块钱一束的白百合裹着玻璃纸,插在墓碑前特别干净;休息区的热水壶永远开着,累了就坐下来喝杯茶;要是找不到墓区,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会笑着带你走,“这边是柏树林区,第三排左数第五个就是”。
最后想跟大家说,不管有没有预约,西静园的门永远为思念敞开。毕竟,这里装的不是冰冷的墓碑,是每一个家庭的“未完成的话”——你捧着花来,风会帮你把话捎到松树上,墓碑上的照片会笑着听,而预约,只是让这一切,更慢一点,更暖一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