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的风裹着巷口青团铺的甜香钻进窗户时,我正攥着妈妈去年塞给我的桂花糖,忽然想起该去朝阳陵园看她了。楼下卖豆浆的张姨见我翻手机,凑过来提醒:"丫头,今年陵园要预约,我刚帮我家老爷子约上,不难。"她的话像颗小石子,沉进我心里——原来今年的清明,要先和陵园"约"一场春天的见面。
预约的过程比我想的更像日常对话。按照张姨说的,我打开微信搜"北京朝阳陵园"公众号,首页轮播图里正好挂着"2024清明预约指南"。点进"预约入口",界面清清爽爽:填姓名、身份证号(得和本人一致)、联系电话,再选预约日期和时段——我选了4月5日上午9点到11点,因为妈妈从前总说"早上的太阳晒得后背暖"。提交后没两分钟,手机"叮"一声,收到条带预约码的短信,像张写着"欢迎赴约"的小纸条。张姨还跟我念叨:"提前3天就能约,每天限500人,我上周三约的周六,刚好赶在她生前爱去的早市时间。"
周末我带着预约码、身份证,还有妈妈最爱的白菊花往陵园走。门口的梧桐刚抽新叶,工作人员穿着浅蓝制服,笑着接过我的手机扫预约码,又测了体温:"您慢走,里面玉兰花开得正好。"进了陵园,果然看见沿道的玉兰树缀满白花,像妈妈当年织的羊毛围巾。妈妈的墓碑在第三区第12号,我蹲下来摆好花,又把桂花糖放在碑前——去年她还说"这糖甜得正好,像你小时候偷喝的蜂蜜"。风掠过树梢,吹得花瓣飘起来,我忽然想起从前烧纸时,妈妈总捂着鼻子躲:"烟大得睁不开眼,不如摆束花干净。"现在陵园不让烧纸了,可我摸着墓碑上"爱女小棠"的刻字,倒觉得心意比从前更沉——没有烟火缭绕,反而能更清楚地听见自己和她说话。
最让我暖心的是陵园的"兜底服务"。我旁边有位拄着拐杖的老爷爷,站在服务台边翻手机,额角渗着汗。工作人员立刻迎过去:"大爷,您是要预约吗?"老爷爷摇摇头:"我家老太婆在这儿,我不会用这智能手机。"工作人员笑着搬来椅子:"您坐,我帮您登记录入。"没一会儿就弄好了,还帮老爷爷把预约码存进手机相册:"等下您直接给门口看这个就行。"老爷爷握着他的手连说"谢谢",工作人员摆手:"应该的,您要是累了,那边有免费轮椅,我推您过去。"我看着老爷爷颤巍巍走向墓碑的背影,忽然觉得陵园不是冰冷的石头堆——它像个懂人心的朋友,把那些不会用手机的老人、慌乱的年轻人,都温柔地接住。
离开的时候,我在门口的便民服务点喝了杯温水,纸杯上印着"清明安"三个字。风里飘来槐花香,和妈妈当年晒被子的味道一模一样。其实预约从不是"麻烦",是陵园给每一份心意留的"专属位置":不用挤在人群里慌慌张张找墓碑,不用怕到了门口进不去,只要提前点几下手机,或者找工作人员帮个忙,就能安安心心赴这场和亲人的"春天之约"。
走在巷子里,我摸着口袋里剩下的桂花糖,忽然想起妈妈从前说:"清明不是哭,是和我一起吃块甜糕,说说话。"今年的清明,因为预约,我多了份从容——带着花,带着糖,带着没说够的话,去见那个最想念的人。原来最好的清明,不过是"我如约而至,你从未离开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