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法桐的碎影掠过东五环,路过朝阳陵园的朱红大门时,恰好吹起门廊下那串铜铃——叮铃一声,像有人轻轻喊了句“来了”。这是很多北京人每年都要赴的“约会”,不是赶什么热闹,是去见心里最念的那个人。

去年清明我陪邻居张阿姨去祭扫,凌晨五点就起来,裹着薄外套往陵园赶,结果到门口还是排了半小时队。张阿姨攥着一束白菊,额角的汗把花瓣都打湿了,嘴里念叨着“老头子肯定等急了”。今年她学聪明了,提前三天在“北京朝阳陵园”公众号约了下午两点的时间段,到了直接刷身份证进,连停车位都留了靠近园门的位置。她蹲在墓碑前,把花摆好,摸了摸碑上的照片:“老头子,今年没让你等,我是不是很厉害?”风掠过她的白发,吹得花瓣轻轻晃,像有人点了点头。

北京朝阳陵园预约-1

其实预约没想象中麻烦。打开公众号首页,一眼就能看见“祭扫预约”的蓝色入口,点进去填姓名、身份证号,选日期的时候尽量避开上午9点到11点的高峰——那个时间段园子里人多,连银杏树下的石凳都坐满了。选下午两点以后最好,阳光不烈,风里飘着桂花香,走在石板路上,连脚步都轻了。要是不会用手机也没关系,园门旁边的服务中心有穿红马甲的工作人员,带好身份证,他们会手把手教你填信息,甚至帮你选个合适的时间段:“阿姨,您选周三下午吧,那天人少,您跟叔叔能多聊会儿。”

上周我去采访,碰到一位拄着拐杖的老爷爷,志愿者小周赶紧过去扶,还递了一杯温热的茉莉茶:“爷爷,先歇会儿,我帮您把花摆好。”老爷爷的拐杖顶端挂着个布包,里面是一盒稻香村的枣泥糕——那是他老伴生前最爱的。“我儿子在国外,今年没法回来,多亏你们帮我约了时间,不然我这腿真扛不住。”老爷爷摸着墓碑上的名字,声音轻得像一片云,“以前没预约的时候,我得早上四点起来,坐两站公交,再走半小时,现在好了,坐出租车直接到门口,连台阶都有人扶。”小周蹲在旁边,帮他把枣泥糕摆成小堆,又把一张写满字的卡片挂在旁边的银杏树上:“奶奶肯定能闻到枣泥香,也能看到您写的话。”

关于预约还有点小提醒:一般提前7天就能约,要是临时有事改时间,得提前24小时在公众号里取消,不然会影响下次预约——毕竟每个时间段的名额都有限,得给别人留机会。还有,园子里不能烧纸,只能摆鲜花,不过服务中心有免费的纸鹤和卡片,你可以写“妈妈,我今年涨工资了”“爸爸,我学会做你教我的红烧肉了”,写完挂在银杏树上,风一吹,纸片沙沙响,像有人在说“我知道啦”。要是带了小孩,记得看好他们,别让他们跑太快——石板路有点滑,而且墓碑旁边的青草刚浇过水,沾着露珠,踩上去会湿鞋。

离开的时候,夕阳把陵园的围墙染成了橘红色,几个年轻人捧着向日葵,跟着导航找墓碑。其中一个姑娘蹲下来,把花放在碑前,笑着说:“姥姥,我带了你最爱的向日葵,这次没迟到吧?”旁边的男孩举着手机晃了晃:“我提前三天就约了时间,绝对没排队!”风里飘来桂花香,混着向日葵的清苦,还有远处传来的铜铃声——叮铃,叮铃,像有人在说“没迟到,刚刚好”。

原来预约不是冰冷的规矩,是给思念留的一扇温柔的门。它让每一次相见都不用急急忙忙,不用汗流浃背,不用在太阳下排队等很久。它让你能安安静静地蹲在墓碑前,把想说的话慢慢说,把想摆的花轻轻摆,让每一次思念,都能有始有终,清清爽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