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巷口 bakery 的甜香钻进彭浦新村地铁站1号口,我抱着刚从阿婆花店挑的白菊——她总把最饱满的那支留我,说"这朵像你外婆当年种的"——抬眼就看见那辆绿底白字的班车。"静安墓园专线"几个字被晨光照得暖融融的,司机张师傅正蹲在车头擦轮胎,看见拎着花束的人过来,直起腰掀开车门:"早啊姑娘,今天人不多,找个靠窗的位置,能看见墓园的玉兰。
这辆从彭浦新村站出发的班车,是静安墓园运营了十几年的"老伙计"。日常只在每周三、六、日开,早上7点半第一班,之后每隔一小时发一趟,最后一班是下午3点。站点就设在地铁口旁的公交站,不用过马路,跟着"墓园专线"的蓝底指示牌走两步就到。我常坐这班车,熟悉张师傅的小习惯:他把印着红章的时刻表用透明胶贴在仪表盘内侧,有人问时间就侧过身子指,"下一班8点半,赶不上的话下午1点还有一趟";上次有位阿姨忘带老年卡,他笑着摆手,"先坐,下次再补,又不是外人"。
车上的乘客大多眼熟。有每周三来给老伴擦墓碑的陈叔,总穿藏青中山装,拎着个铜制小茶壶——那是老伴生前的宝贝,"每次来都给她倒一杯碧螺春";有带着5岁女儿的小夫妻,孩子手里攥着纸折的星星,说要给外公"送星星灯";还有位穿浅蓝旗袍的阿姨,每次都带一盒热乎的桃酥,"我妈生前最爱的,凉了就不好吃了"。大家坐下来会轻声聊两句,像跟老邻居打招呼:"今天菊花开得鲜" "上次你说的冬青,我帮你浇了水",连空气里都飘着淡淡的温情。
到了清明、冬至这样的祭扫高峰,班车会提前"醒过来"。比如清明前两周,早上6点就发第一班,之后每20分钟一班,直到上午10点;冬至更热闹,园方会在站点设临时咨询台,发免费的时刻表小卡片,还有志愿者举着小红旗维持秩序。去年冬至我来,6点半的站台上已经排起队,张师傅举着保温杯喊:"大家先扫码登记,车马上到!"有位拄拐杖的老奶奶,志愿者赶紧过去扶,"奶奶我帮您拿花,车上有座位"。那一天,班车跑了八趟,每一趟都载满花束与思念,车轮碾过清晨的霜,把牵挂稳稳送到墓园门口。
其实坐这班车还有些"小窍门":上车前可以问张师傅要份时刻表,或者提前打墓园咨询电话6652xxxx确认,避免临时改点;票价两块钱,刷公交卡、扫码都行,老年卡能打对折;要是带了祭品,比如妈妈做的艾草青团,最好用保温盒装着——"我妈就爱热乎的",上次那位阿姨捧着盒子说。车开进墓园时,总能闻到松针的清苦味儿,我抱着白菊下车,看见陈叔正用老伴的丝巾擦墓碑,阳光穿过青松洒在他背上,慢得像当年两人在弄堂里散步的午后。
张师傅的班车又发动了,排气管冒出淡淡的白烟,朝着地铁站方向开回去。风里忽然飘来桂香——是墓园门口那棵老桂树开了,我想起外婆以前说:"桂花开时,我就在你身边。"后来我把这班车的时间告诉刚搬来的林阿姨,她摸着先生的军装相册说:"下周周六,我就坐这班车去。"是啊,有些路要慢慢走,有些牵挂要稳稳载,这辆绿颜色的班车,像一根连接人间与思念的线,每一班都准时,每一站都温暖。
昨天再坐这班车,看见张师傅旁边多了个年轻司机,正跟着记站点:"这个路口要慢,上次有小孩跑过去。"张师傅笑着拍他肩膀:"别急,慢慢来,这些乘客都是老熟人,笑着打个招呼就行。"车窗外,共和新路的梧桐落了叶,场中路的早餐铺飘着豆浆香,墓园路的玉兰树冒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