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槐花香钻进车窗时,李阿姨正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条在东直门公交站台上张望——她要去天慈墓园看老伴,上周听邻居说有直达班车,可记不清具体从哪发。这样的场景,每到清明、冬至前后总能在京城的几个街角看见,那些捧着菊花、拎着祭品的人,都在找一辆“载着思念的车”。
东直门枢纽站是天慈墓园班车最“热闹”的起点。从地铁2号线C口出来,沿着“长途客运”的标识牌走30米,就能看见那块蓝底白字的“天慈墓园专线”牌子,旁边摆着两张塑料凳,是给早到的人留的。早上7点整的第一班车总载着满车的思念出发,司机王师傅会笑着帮老人把祭品搬到行李架上,“慢着点,别碰着花”,他的声音里带着股子热乎劲,像邻居家的大哥。住在东四的陈奶奶说,她每次都坐这班车,“早上6点半就来,能占个靠窗的位置,看看路上的树,像以前和老伴一起散步的时候”。
西边的人不用往市中心挤,苹果园地铁站A口旁的公交场站藏着个“方便门”。每周六日早上7点半,这里会有一班直达车,上次遇到住在老山的张叔,他拎着一袋子老伴爱吃的桂花糕,皱纹里都带着笑:“以前得倒三趟车,现在出了地铁就能坐,省了快一个小时——我老伴要是知道,肯定得说我‘终于找着省心的路了’。”丰台的马家堡公交站也有一班,在10路公交终点站旁边,每周日早上8点发车,适合住在南三环的人。上次陪妈妈去,司机还帮我们把装着苹果的纸箱搬上了车,“阿姨腰不好,别累着”,一句话说得人心里暖暖的。
要找对班车,其实还有些小技巧。比如祭扫高峰(清明前后10天、冬至前后5天)会加开早6点的加班车,要是怕错过,可以关注“天慈墓园”公众号,点击“班车查询”就能看到当天的所有班次和剩余座位——上面还有实时定位,能知道车到哪了,不用站在风里等。还有,别忘带身份证,有时候司机会核对信息,不是为了麻烦,是怕有人坐错车——上周有个小伙子坐成了去八达岭的车,还是王师傅打电话叫他回来的,“要是误了祭扫的时间,得多着急啊”。班车全程不停车,所以上车前最好去趟卫生间,场站里都有明显的指示牌,问工作人员也会耐心指给你。
开了5年班车的王师傅,见过太多关于思念的故事。有位老爷爷每周都来,带着一碗热乎的馄饨,说“我老伴生前最爱吃巷口的张记馄饨,现在我每次都买了带过去,凉了就不好吃了”;有个小姑娘每年清明都坐第一班车,抱着她爸爸的旧外套,说“这衣服上有他的味道,我想让他闻闻”;还有对老夫妻,每次都坐最后一排,手牵着手,不说一句话,却比任何时候都亲密——他们的老伴埋在同一个区,“我们俩约好了,以后要是走了,也埋在一起,像现在这样”。王师傅说,他最怕看到老人拎着沉东西,所以每次都会帮忙,“那些祭品不是普通的东西,是他们攒了一年的话,得好好拿着”。
天慈墓园的班车从来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。它载着的是未说出口的“我想你”,是藏在菊花里的“我没忘”,是那些“想再看看你”的执念。找到发车点不难,难的是那份藏在岁月里的牵挂——就像李阿姨终于坐上了车,她摸着手里的照片说:“老伴,我来了,带着你爱吃的桃酥,还有咱们上次没看完的京剧磁带。”车窗外的树飞快地往后退,阳光穿过玻璃洒在照片上,照出了她眼角的泪,也照出了嘴角的笑。
下次去天慈墓园的时候,不妨早一点到班车点。和身边的人聊两句,或许能听见某个和你一样的故事:关于清晨的馄饨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