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北京德胜门往北,沿着京藏高速开大约50公里,过了八达岭长城入口不远,就能看见八达岭人民公墓的指示牌。顺着小路往里走,两排高大的油松先撞进眼里,树影筛着阳光铺成碎金,风一吹,松涛声裹着松香飘过来——公墓背靠黛青色的长城余脉,侧柏有十几年树龄,前院池塘的睡莲夏天开得粉白,连空气里都飘着淡淡的甜。来选墓的人常说“这儿不像公墓,倒像有山有水的公园”,大概就是这份“活气”,让它成了不少家庭的选择。
2016年的八达岭公墓,最热门的还是传统立碑墓区。松鹤园紧挨着主路,墓碑是芝麻白花岗岩,刻着松鹤延年的浮雕,价格在8万到12万之间——靠里的位置能便宜1万多,靠近园路的因为祭扫方便,直接冲到12万;长青苑的碑型更素净,米黄色砂岩上只刻个小莲花纹,价格6万到10万,不少年轻人觉得“像亲人的棉麻衬衫,舒服”。那时候选立碑的人,很少只看价格,更多是蹲在墓区里摸碑面,看阳光落在浮雕上的影子,再对着某个位置发呆:“这个角度能看见长城,我爸肯定喜欢。”
生态葬是2016年的“新选项”。树葬区在最西边,年轻的油松下留着半米土坑,埋了骨灰立个金属牌,价格2万到3万;花葬更便宜,1万5到2万,骨灰混在花田土壤里,春天二月兰开得紫莹莹的。有对老林业工人选了树葬,大爷摸着树干说“一辈子和树打交道,现在接着守林子”;还有年轻人选花葬,说“比立大石头更有意义,和花一起长大”。那年生态葬占比涨了三成,不是因为便宜,是“想让亲人以另一种方式活着”。
除了墓型本身,2016年还有些“隐形费用”得算清楚。管理费是墓价的5%到10%,比如10万的墓要交5000到1万;刻字费100块一个字,有阿姨非要刻“好好吃饭”,说这是老伴儿的口头禅,加了400块;安葬费1000块左右,包括抬棺、铺红布的仪式。张叔叔选了松鹤园靠里的立碑,8万5加管理费4250、刻字3000、安葬费1000,总共9万3。他摸着碑面说:“我爸生前每周爬长城,现在葬在这儿,抬头就能看见——钱花得值。”
其实2016年的价格在当时北京周边算中等偏上,比昌平贵点但比市区便宜,比远郊贵却胜在环境。来这儿的人很少问“最便宜的多少钱”,更多是摸松针、闻花香,对着某个位置发呆——选墓不是买商品,是给亲人找“永远的家”。直到现在还有人说,那时候的价格实在,可再涨,也有人愿意为这份“舒服”买单。毕竟,“家”从来不是用价格衡量的,是用“安心”算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