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天的惠灵山总裹着一层樱花雨,从入口石拱桥走进去,粉白花瓣飘进路边花坛,落在正开的郁金香上——红的像胭脂,黄的像晒暖的棉被,风一吹,连空气都甜丝丝的。很多来选花坛葬的人,都是先被这阵花香绊住脚,才忽然明白:原来思念可以不是冰冷的墓碑,是一丛永远开着的花,把亲人的名字种在泥土里,等着每一年春天,再长出来。
惠灵山的花坛葬没那么多复杂名目,倒像老园丁在园子里分菜畦,按着花的性子和位置分成几类。最基础的是月季坛,3到5万的价格,选的是近主干道的位置,来去方便,尤其适合年纪大的长辈。月季是勤花品种,月月红、粉龙沙从春到秋开个不停,陵园师傅每月修剪枯枝,每季度换花肥,连铭牌都是防锈铜片做的,刻着“父亲的月季园”这样的句子,不扎眼却暖。再往上是菊花坛,4到6万,位置偏里些,靠近枫树林,秋天杭白菊、金丝皇菊开得满坛都是,像铺了层金箔。王阿姨去年选的就是这个,她老伴生前在阳台养了十几盆菊花,现在陵园帮她围了圈竹篱笆,像极了老两口以前的阳台,王阿姨每次来都蹲在坛边,掐一朵菊花搓搓,说“你看,今年的花比去年香,像你以前泡的菊花茶”。更受年轻人喜欢的是绣球坛,5到8万,位置挨着山脚下的小湖,夏天无尽夏、圆锥绣球开得像云,陵园会帮着搭配不同品种,有的用户加几株矾根,秋天叶子变红,冬天也不枯。小程的女朋友去年走了,生前最爱的就是蓝色绣球,他选了湖边的绣球坛,现在每到夏天都会带罐冰可乐,坐在坛边石头上,看绣球花被风掀起小浪,说“你看,今年的花比去年大,像你以前扎的丸子头”。
其实很多人问,这些价格里到底包含什么?会不会交了钱还有额外费用?惠灵山的师傅说,每个花坛的价格里已经包了20年使用权,还有每年四次换花、日常浇水施肥、铭牌维护,甚至连祭扫用的杉木小凳都备着——不是塑料凳,是刷了清漆的杉木,坐上去能闻见木头香。要是想加定制内容,比如在花坛边种棵小桂花树,或者把铭牌做成心形,也只需要补点材料钱,不会狮子大开口。还有人担心没时间来花会枯,师傅拍着胸脯说,园子里七个师傅轮班,每天早上去转一圈,缺水的浇浇水,有虫的打打药,比自己家花养得还精心——上个月有用户出差,怕菊花坛没人管,师傅每天拍视频发给她,说“今天开了三朵新的,比昨天多一朵”。
惠灵山的花坛之所以让人放心,说到底是“花”不是随便种的,是真把每个花坛当成“家”布置。园艺队陈师傅以前是植物园花境设计师,他说每个花坛的花种都要“顺脾气”:月季选耐晒的,菊花选耐冷的,绣球选耐阴的,连花的颜色都有讲究——湖边花坛选浅蓝、浅粉和湖水呼应,枫树林边选金黄、橙红搭枫叶。春天种郁金香,像撒了一把星星;夏天换绣球百合,香得飘半条路;秋天是菊花和一串红,热热闹闹;冬天种羽衣甘蓝和蜡梅,叶子像玫瑰,花像小喇叭,连冬天都不冷。跟着陈师傅转园子时,他蹲在绣球坛边摸叶子:“这株无尽夏昨天浇了硫酸铝,明天颜色更蓝”;又走到菊花坛捏花苞:“这株杭白菊下星期摘刚好,香味够”——每朵花都藏着师傅的心思。
选花坛葬的人,从来不是图便宜,是图“活着的感觉”。王阿姨说“以前看墓碑难受,现在看菊花开,像老伴喊我摘花”;小程说“以前想她就哭,现在看绣球,像她在说‘我又变漂亮了’”。惠灵山的花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