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这一辈子,总有一次要为最重要的人寻一处安歇的地方。不是随便选个地图上的点,而是要摸得到风的温度,看得见山的轮廓,连空气里都飘着点让人安心的味道。景仰园骨灰林的位置,大抵就是这样一处——像把“合适”两个字,揉进了山水里。
景仰园在昌平区十三陵镇,再细讲,是天寿山余脉的山脚下。天寿山的名字听着就暖,明朝的皇帝选这里做陵寝,看中的是三面环山、一面开阔的格局,连风都顺着山的弧度飘,吹得人心里软乎乎的。景仰园就挨着明十三陵的边缘,往南看是蟒山的翠色,层层叠叠的;往北望是天寿山的轮廓,像卧着的老人,连线条都带着慈意。园区里的松柏是几十年前种的,枝桠长得密,夏天的太阳穿过松针,只漏下点点碎光,晒在胳膊上都不觉得烫,空气里总飘着松针的清苦味儿,倒像是把山里的灵气都收进了园子里。
找过来也不算麻烦。自驾的话,从市区走京藏高速到昌平西关出口,转昌赤路往北开,沿途会经过几个种着苹果树的村子,村头的老槐树底下总坐着几个下棋的老人,看见外地车过,还会抬头笑一笑。大概二十分钟,就能看到路两旁的松柏突然密了起来,掩映着“景仰园”三个黑底金字的门牌,门旁边的石狮子雕得温驯,耳朵耷拉着,倒不像别的地方那样瞪着眼吓人。要是坐公交,昌67路的终点站就在园区往北两百米的地方,下车往回走,柏油路两旁是村民种的玉米地,夏天叶子擦着裤腿,沙沙响得像有人在轻声说话,五分钟就到门口了——沿途还能闻见村民家飘出来的饭香,倒像是去串亲戚。
其实最让人安心的,是这位置里藏着的文化根脉。明朝的皇帝把陵寝选在天寿山,看中的是“背山面水、藏风聚气”的讲究,景仰园没想着标新立异,反而顺着这份讲究来——园里的碑亭是仿明式的,飞檐翘角,连瓦当都刻着云纹;廊架是用老木头做的,摸上去还能感觉到木纹的温度;连小路都铺着青石板,和明十三陵里的路一模一样。有时候祭拜完,沿着园区的小路走一走,能看到远处明定陵的明楼,青灰色的瓦在阳光下泛着光,风从山那边吹过来,带着点历史的温凉——不是压抑,是突然明白,原来“景仰”两个字,不止是对逝者的怀念,更是把“慎终追远”的老理儿,像传家宝一样接过来。就像爷爷以前说的:“老祖宗选的地方,能差到哪儿去?”
还有那些藏在位置里的小细节,得亲自去了才懂。站在园区的开阔处往南看,能看到蟒山的观景塔,像个小铅笔头立在翠色里;春天的时候,园门口的两株桃树开得艳,花瓣飘进墓区,落在碑石上,倒像是给逝者带了封春天的信;秋天更妙,山脚下的红叶漫上来,把整个园区染成暖红色,祭拜的时候,风里飘着红叶的香,倒不觉得难过,反而像和那个人一起坐下来,晒晒太阳,看看秋景。连清晨的雾气都有意思,裹着松柏的味道飘过来,像给整个园区盖了层温柔的纱,让人想起小时候奶奶织的毛线毯——软乎乎的,带着点阳光的味道。
有时候会想,所谓“好位置”到底是什么?不是离市区多近,不是排场多大,是你站在那里,能感觉到风是软的,山是亲的,连空气里都带着点熟悉的味道。景仰园的位置,就是把这些“刚好”揉在了一起——刚好在山里,刚好有文化,刚好能看见四季的变化。你知道,那个人在这儿,不会孤单,不会冷清,连风都会替你陪着他。这大概就是对“安歇”最好的回答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