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的风里还带着些未散的凉意,张阿姨攥着束用玻璃纸包好的白菊,站在德胜门公交场站的27路站牌旁,眼睛不住往进站口瞟——上周听老邻居说,去九公山长城纪念林的班车时间调整了,她生怕误了车,凌晨5点就起来熬了粥,碗都没洗就出了门。
其实九公山的班车线路这些年没怎么变过,起点始终是德胜门公交场站,每天早上固定两班:第一班7点20分发车,第二班8点整。常坐头班车的老周是个“常客通”,总跟新乘客念叨:“头班车人少,能抢着靠窗座,从德胜门出来过八达岭高速,再走段乡道,能看着京郊的山从灰扑扑熬成浅绿,跟春茶似的,越看越润。”第二班车的乘客更杂些,有周末来祭扫的年轻人,背着帆布包攥着折叠伞,也有帮子女代劳的老人,手里攥着写好的祭奠清单,偶尔互相帮着放行李,车厢里飘着淡淡的菊花香。
坐班车得记着几个“小窍门”。比如提前15分钟到场站——不是怕赶不上,是高峰时要验票登记,慢的时候得耗10分钟。周末或清明、冬至这样的祭扫旺季,一定要提前一天打电话预约(纪念林电话010-xxxxxxx),不然可能得站着晃两小时。场站门口的便利店是老乘客的“补给站”,老板熟得能叫出常来的人的名字:“王哥,要热豆浆不?今儿风大,喝口热的暖身子。”包里塞瓶水或面包准没错,毕竟路程要两小时,饿了能垫垫肚子,总比在车上啃干馒头强。
返程时间更不能含糊——下午1点30分和2点30分各一班,就在纪念林大门口集合。上次我跟着返程车,车上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,抱着奶奶的照片靠在妈妈肩上睡着了,睫毛上还挂着没擦干净的泪。司机王师傅特意把音响关小,过减速带时轻踩刹车:“这孩子上周刚没了奶奶,咱慢点儿,别吵醒她。”车里静得能听见窗外的槐花香飘进来,有人掏出纸巾擦了擦眼角,有人望着窗外的山发呆,阳光透过车窗洒在小姑娘脸上,把她的头发染成了金褐色。
其实除了班车,自驾也成——纪念林有停车场,但高峰时得排十几分钟队。可老乘客们偏爱班车:不用找车位,不用盯导航,司机师傅闭着眼都能开对路,更要紧的是能“唠唠家常”。张阿姨后来坐上了8点的班车,旁边坐了位姓李的阿姨,两人聊起从前带孩子爬长城的事儿:“我家小子小时候爬长城摔了一跤,哭着要吃冰棍,我跟他爸哄了半小时才好。”张阿姨跟着笑:“我家老伴更逗,爬不动了非说要坐缆车,结果坐上去攥着我手直抖,说比当年爬八达岭还怕。”笑声飘得满车都是,车开出德胜门时,阳光穿过高楼缝隙,照在她们手里的菊花上,花瓣上的露珠慢慢干了,车向着九公山方向驶去——那里的长城砖缝里,已经冒出几株小嫩草,在风里轻轻晃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