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的秋天来得早,桂香刚漫过巷口的时候,我踩着单车陪邻居张阿姨往凤凰山走。风把她鬓角的白发吹起来,她攥着布包说:“你叔走得急,我得找个能让他‘住’得舒服的地方。”那时候凤凰山陵园还没修新的大门,沿着碎石路往上走,两旁的马尾松已经长得比人高,风穿过松枝的声音像极了老家灶上熬粥的咕嘟声,连空气里都飘着松脂的清苦味——不像后来某些陵园的“仪式感”,那时候的凤凰山更像个藏在山里的老公园。

到了接待室,穿藏青制服的姑娘端来两杯温水,笑着翻开价目表。“阿姨您看,咱们这儿的墓型分三类。”她用指尖点着纸:“最基础的是经济型立碑墓,在园区中后部,1.5万到3万不等,材质是青白石,虽然简单但耐风吹;要是想离景观近点,标准型的3万到6万,位置在松树林或者小喷泉旁边,用的是山东白麻花岗岩,太阳底下能照出树影;再往上是定制款,家族墓或者带小庭院的,6万起,最高到12万,在山顶那块儿,能看见山脚下的稻田。”张阿姨凑过去眯着眼睛看,手指在“标准型”那行停了停:“能去看看吗?”

跟着姑娘往园区走的时候,她念叨起价格背后的“讲究”。“我们是经营性陵园,有正规手续,所以价格里含了20年的管理费,平时有工人定期扫落叶、擦碑,清明还能帮着摆花。”她蹲下来摸了摸一块花岗岩碑:“您看这石纹,2016年花岗岩比大理石贵三成,因为淋了雨不会泛碱——您叔要是爱干净,这个材质合适。”路过一排朝南的墓位,她又说:“传统朝向的位置得加5000块,好多老人就认这个,说‘背山面水’踏实。”张阿姨点点头,指着松树林里的一个空位问:“这儿多少钱?”姑娘看了眼台账:“3万8,刚好在松针落得到的地方,去年有个阿姨选了这儿,说像她老家的后园。”

2016凤凰山陵园的价格-1

那天张阿姨没当场定,晚上坐在我家沙发上剥橘子,橘瓣的甜汁溅在茶几上:“我算过了,你叔退休金存了4万,刚好够那个松树林的位置。”她摸出存折翻了翻:“那姑娘说一次性付款能打95折,还送一套祭祀的铜香炉——其实我不在乎折扣,就想他能闻着松味,像以前在老家院子里蹲在松树下抽烟的样子。”后来我陪她去签合同,接待室的电视里在放《新闻联播》,说当年全国墓地价格涨幅是8%,而凤凰山因为位置偏点,比市区陵园便宜快一半。工作人员笑着补充:“今年销量比去年多了10个点,好多人就是冲这松树林来的。”

2016凤凰山陵园的价格-2

现在想起2016年的凤凰山,总觉得那时候的价格里藏着点“烟火气”——不是冷冰冰的数字,是松针落在碑上的重量,是张阿姨算折扣时的仔细,是工作人员蹲下来摸石碑的温度。后来我路过凤凰山,新大门修得气派,价格牌上的数字早翻了倍,但松树林还在,风穿过枝桠的声音没变。张阿姨每年清明都去,她总说:“2016年选的那个位置,比我预想的还安心——钱花得值,不是因为便宜,是因为能摸着‘踏实’的边儿。”

其实2016年的价格从来不是“数字游戏”。那些1.5万的经济型墓,是刚工作的年轻人给父母攒的心意;3万多的标准型,是像张阿姨这样的老人,把一辈子的烟火气折成松树林里的一个位置;6万以上的定制款,是家族里的长辈,想把几代人的牵挂拢在山顶的风里。那时候的凤凰山陵园,没说过“高端”“尊享”这样的词,它只把价格摊开在阳光下,像晒在松

2016凤凰山陵园的价格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