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巷口老槐树的香钻进窗户时,我妈正蹲在衣柜前翻找。她捏着外婆生前织的藏青色围巾,指尖蹭过针脚里的毛球,抬头说:"你外婆去年清明没等到我们,今年可得早作打算。"去年的事我记得清楚——我们大清早坐了两个小时车赶过去,结果园区说没预约不让进,妈妈攥着给外婆带的桂花糕,站在门口掉眼泪,说"早知道要预约就好了"。今年我提前问了邻居,才知道万佛华侨陵园的清明预约早就开始了。
教妈妈用手机预约那天,她盯着公众号首页的红按钮半天,嘀咕:"这字儿怎么比去年大了?"我凑过去点进去,页面跳出来三个选项:个人预约、家庭预约、团体预约。妈妈说"就我们俩,选个人吧",填信息的时候她又犯了难——身份证号输到一半就忘了,我提醒她" last 四位是1234",她拍着脑门笑:"老了老了,连你外婆的身份证号都记不全了。"预约时段我选了周六上午10点半,上周三试的时候9点的已经满了,幸好手快。填完提交,手机"叮"一声收到确认短信,妈妈把短信翻来覆去看了三遍,说"这回稳当了"。
清明那天我们起得早,妈妈煮了外婆爱吃的茶叶蛋,装了满满一盒桂花糕,还在楼下花店买了束白菊——特意选了带花苞的,她说"你外婆喜欢看着花慢慢开"。出门前她突然想起什么,翻出包里的打火机要往口袋塞,我赶紧拦着:"园区不让带明火,门口有免费的电子蜡烛领。"她哦了一声,把打火机放回抽屉,说"差点忘了,去年就因为带打火机被拦下来,你外婆肯定嫌我啰嗦"。
到园区的时候刚过10点,入口处的志愿者穿着红马甲,远远就挥着手:"阿姨,预约码扫这边!"妈妈递手机的时候,手背上还沾着刚擦的桂花糕渣,志愿者笑着接过去,扫完说"您的时段是10点半,现在可以进去了,里面有引导牌"。进去后发现园区比去年整齐多了,停车场的指示牌插在樱花树底下,志愿者引导我们停到B区——刚好离外婆的墓碑不远。妈妈拎着茶叶蛋往前走,我帮她扶着围巾,风把围巾角吹起来,扫过旁边一棵樱花树,落了几片花瓣在她肩上。
外婆的墓碑在半山腰,走上去的时候妈妈有点喘,我要扶她,她摆手:"我能行,你外婆以前爬这山比我还快。"到了碑前,妈妈把围巾铺在碑座上,摆上桂花糕和茶叶蛋,又把白菊插在碑前的花瓶里——花瓶是园区免费提供的,瓷的,上面印着小兰花。她摸着墓碑上的照片,说"妈,我们预约来的,没像去年那样跑冤枉路",话音刚落,旁边走过来个阿姨,手里捧着一盒桃酥,笑着说"我也是预约来的,我妈爱吃桃酥,去年没预约,站在门口哭了半小时"。妈妈跟她聊起来,两个老太太你一句我一句,说的都是各自亲人的小事,风里飘着桃酥和桂花糕的香,樱花花瓣落在她们的肩膀上。
我们要走的时候,妈妈把围巾叠得整整齐齐,放在墓碑旁。她望着墓碑上的照片,轻声说"下次再来,我们还预约"。我看着她的背影,突然觉得预约这件事,从来不是麻烦——它是提前把想念放进日程里,是让风风火火的思念变成稳稳的行动,是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,把该带的东西带齐,把该说的话慢慢说。风里又飘来槐花香,妈妈转身的时候,眼角带着笑,手里还攥着志愿者给的消毒湿巾——她刚才擦手的时候,把湿巾叠成小方块,说"留着下次用"。
那天的阳光很软,落在园区的柏油路上,落在每一块墓碑上,落在每一个带着想念来的人身上。万佛华侨陵园的预约系统,不是冰冷的流程,是给思念铺了一条从容的路——让我们不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