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银杏叶的碎金,我抱着一束白菊站在XX路公交站。旁边拎着保温桶的阿姨扫了眼我手里的花,轻声问:“去归山吧?”我点头,她用指尖戳了戳西边的天空:“32路底站下来,顺着松涛声走五分钟就到。”归山陵园的位置,从来不是地图上那串冷冰冰的数字,是老人们嘴边“西郊青峦下的松柏林”,是风里飘来的松香,是路人一句“往西边走”的指引。

归山藏在XX市西陵区的青峦脚下,具体地址是青峦路18号——不过当地人更爱用“XX大道往西,过XX河大桥转青峦路”这样的说法。公交很方便,32路和56路的底站就叫“归山陵园”,下车往东北方向望,能看见入口那座刻着“归山”二字的石牌坊。字是老书法家陈爷爷写的,笔锋里带着点温厚的拙气,像极了长辈拍着你手背说“到家了”的温度。自驾的话不用担心导航偏差,直接搜“归山陵园主入口”就行,停车场有两百来个车位,挨着入口的老槐树底下还留着残疾人专用位。上次陪邻居阿姨来,她忘带轮椅,管理处的小伙子直接推了辆过来,说“这路平,推着走不费劲”——连便民服务都藏着点贴心的热乎气。

进了石牌坊,柏油路两边的马尾松像列着队的老伙计,枝桠碰着枝桠漏下细碎阳光。往深处走,左边是春天会开满白兰花的玉兰园,花瓣落下来像撒了一场不会化的雪;右边是松涛区,风一吹就听见松针碰松针的沙沙声,住在附近的王奶奶说:“那是先人们在和咱说话呢。”陵园的中轴线是条青石板台阶,尽头的纪念广场上立着个铜香炉,常年飘着轻烟——每年清明,志愿者会在这儿摆免费菊花,“有些人忘了买,咱备着,让思念也有个着落”。管理处的张姐告诉我,上个月有个小朋友来扫爷爷的墓,把自己画的蜡笔画贴在墓碑上,画里是爷爷蹲在地上教他种向日葵,“我看了眼睛发酸,赶紧找了块玻璃给压上,别让雨浇坏了”。

归山陵园墓地地址-1

上周遇见个穿藏青外套的老爷爷,攥着张皱巴巴的旧照片站在管理处门口翻通讯录。他说老伴埋在松涛区第三排,以前都是儿子开车送他来,现在儿子去了深圳,他自己坐了一个小时公交来。小伙子帮他查了墓位号,又推了轮椅陪他上去。老爷爷摸着墓碑上的瓷像,声音抖着:“你看,我自己找着路了。”其实归山的路哪里需要“找”呢?不是导航里的“青峦路18号”,是风里的松香,是石牌坊上温厚的字,是管理处递来的一杯姜茶,是每一个往西郊走的人,心里都装着的那点热乎的思念。

当你某一天捧着花,顺着XX大道往西边去,过了XX河大桥,看见路边的石牌坊,看见松柏林里漏下的阳光,你就会明白——所谓归山,从来不是一个地址,是思念的归途,是心里的那个人,在风里,在松涛里,在每一片落下来的银杏叶里,等你回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