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人总说“落叶归根”,可如今的“根”,未必是老院子的门槛,说不定是一棵能接住阳光的树。天山陵园的树葬区,就是这样一个“把根扎进自然”的地方——很多人找它的地址,不是为了一串冰冷的数字,是想给亲人找个“能呼吸的家”。

要寻天山陵园的树葬区,得往昌平北部的山坳里走。具体地址在昌平区延寿镇怀昌路东侧,离城区约莫40公里,不远不近,刚好隔开闹市的喧嚣,又留着人间的温度。这里三面环着燕山余脉的小山包,山形像极了张开的手臂,把树葬区轻轻抱在怀里。山脚下的京密引水渠流得慢,夏天有白鹭站在浅滩啄鱼,冬天结层薄冰,映着山上的松柏绿得发亮。树葬区就藏在这片林子里,春天山桃开得漫山粉,风一吹落瓣飘进渠里,像撒了把粉色的星子;秋天酸枣坠得枝桠弯,路过的人偶尔摘一颗,酸得皱眉头,却忽然想起小时候亲人递来的酸枣糕。

北京天山陵园树葬陵园地址-1

找过去的路不算麻烦。坐公交的话,从德胜门搭326路最方便——这趟车像条“穿城的线”,从闹哄哄的德胜门出发,穿过昌平城区的高楼,再掠过农田里的玉米地,最后钻进山边的树林,终点就是“天山陵园”站。下车抬头,就能看见树葬区的指示牌:红漆写的“树葬区”三个字刻在老石头上,旁边爬着青藤,像有人特意为你留了个“回家”的标记。自驾的话更自在,走京藏高速到昌平西关出口,转京新高速往延庆方向,到延寿镇出口下,跟着蓝底白字的“天山陵园”路标走,沿途会经过一片玉兰花圃,四月的时候满树白,像落了场温柔的雪;转过一个山弯,朱红色的陵园大门就撞进眼里——门柱上挂着铜制的“天山陵园”牌,阳光一照,泛着暖光,门后两排银杏树站得整齐,像在等你赴一场久违的约。

树葬区的模样,比想象中更“接地气”。没有高耸的墓碑,没有冰冷的石栏,每个树葬位都对应一棵原生树:国槐、银杏、侧柏,还有几棵粗粗的老榆树。选国槐的阿姨摸着树干说:“我爸以前在老院子里种过一棵国槐,夏天搬竹床躺底下,扇着蒲扇说‘这树能活一百年’。现在选国槐,就像把他送回老院子了——风一吹,树叶沙沙响,跟他以前摇蒲扇的声音一样。”选银杏的小伙子蹲在树底下,指尖抚过石碑上的名字:“我妈爱穿黄裙子,秋天银杏叶黄的时候,风一吹叶子落下来,像她站在那儿笑。”石碑是浅灰色的,只刻着名字和一句短话——“风过处,是我在想你”“树长青,人长念”,没有华丽的装饰,却比任何昂贵的墓碑都让人踏实。偶尔有鸟落在树枝上,歪着脑袋看石碑,又扑棱着翅膀飞走,留下一串清脆的鸣叫声,像亲人在说“我很好”。

其实天山陵园的树葬地址,从来不是一串简单的坐标。它是昌平山坳里那片能接住阳光的林,是京密引水渠边那阵带着水汽的风,是每一棵能听懂思念的树。人们找它的地址,本质上是在找“如何让亲人继续留在身边”——而这里给出的答案,温柔得让人鼻酸:把名字刻进树里,让思念跟着树叶发芽,跟着风长大,跟着四季轮回,岁岁年年,从未离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