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的秋末总带着点清冽的甜,沿着温泉路往山里走,朱漆有些旧的红门后,就是温泉墓园。2019年的秋天,我跟着做殡葬行业的朋友第一次走进这里,没闻到想象中的清冷,倒先听见槐树上的鸟叫,还有不远处传来的浇花声。风里飘着银杏叶的味道,连空气都裹着点温柔的烟火气。
朋友戳了戳我胳膊,指着园区中部的墓位说:“2019年这儿的普通立碑墓位8万起步,位置靠主干道,方便年纪大的家属来祭扫。要是往银杏林或者老槐树那边走,价格就得10万到12万了。”他顿了顿,看向不远处一棵歪脖子槐树:“上个月有位陈阿姨,盯着那棵树底下的墓位看了半小时。她说老伴儿生前每天早上去公园打太极,总蹲在槐树下听鸟叫。最后加了两千块把位置定下来,说‘钱花在念想上,值’。”其实哪是钱的事儿呢?不过是想给故去的人,留一份熟悉的“日常”。
往园区深处走,能看见一片松树林——那是2019年生态葬的区域。朋友说树葬3万出头,把骨灰埋在松树下,墓碑做成小铜牌挂在树干上;花坛葬更便宜,2万就能把骨灰和着花肥埋进花坛,春天月季开的时候,整个花坛热热闹闹的。“上星期有对年轻夫妇来选树葬,男的背着户外包,说他俩以前总一起爬阳台山。‘以后变成松树的根,还能接着守着山’,女的笑着拽他的衣角,‘总比放在抽屉里强’。”说话间,风掀起松针的响声,倒像有人在轻轻应和。生态葬的便宜,藏着的是年轻人对生命的另一种理解:不是消失,是换个方式“活着”。
2019年的价格里,还有不少看不见的“温柔”。所有墓位都免费刻碑文,刻字师傅会先用钢笔在纸上写一遍,让家属确认——“有回一个姑娘说,她妈妈生前喜欢写行书,师傅就拿着钢笔练了三版,直到写出她妈妈的味道”;祭扫用的香烛、鲜花,园区有免费寄存柜,不用每次都扛着来;每年春天,园区的张师傅会给每个墓位种上一小盆月季。“我负责这片银杏林,”张师傅擦着额头上的汗,手里的喷壶还滴着水,“去年种的月季,今年开了满盆。有个姑娘来祭扫,蹲在花前哭了半小时,说像她妈妈生前种的那盆。”这些没写在价目表里的服务,才是价格最暖的底色。
那天离开的时候,夕阳把墓园染成金红色。槐树上的鸟还在叫,张师傅的浇花声远远传来。朋友说:“其实殡葬这行,最怕把生命变成数字。但温泉墓园的价格,更像个容器——装着阿姨的槐树林,装着年轻夫妇的阳台山,装着姑娘的月季盆。2019年的价格没涨多少,来的人却多了,因为这儿让人觉得:故去的人不是走了,是变成了风里的鸟叫,树里的年轮,花里的香,还在陪着我们。”风里飘来一阵月季香,我忽然明白,所谓“价格”,不过是给“想念”找个可以安放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