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昌平的山脚下,有片藏在松柏里的园子。从早年间的青砖小路,到如今铺着花岗岩的步道,从最初几排简单的墓碑,到现在错落有致的文化碑区,这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带着“炎黄子孙”印记的人——这就是炎黄陵园。很多老北京人提起它,都会说“那是咱们的根儿园”,因为门口的石狮子脚边,刻着“炎黄子孙”四个篆字,每一笔都像在勾连过去与现在。

不少人问,炎黄陵园现在还有墓地吗?答案其实很实在:作为运营二十多年的成熟陵园,它的墓位已经进入“少量余位”的阶段。不是没有,只是“要找”——传统立碑为主的墓区,还剩几处靠东侧松林的位置;而近年来响应生态殡葬政策推出的树葬、花葬区,倒还有不少可选的名额。就像陵园的老员工说的:“不是没位置,是好位置得‘碰’,毕竟大家都盯着这儿。”

炎黄陵园还有墓地吗-1

为什么炎黄陵园的墓位这么紧俏?除了“北京北六环内少见的成熟陵园”这个地理优势,更核心的原因,是“炎黄”二字自带的精神重量。我见过一位来选墓的叔叔,拿着园区地图反复摩挲“炎黄文化区”的标注,嘴里念叨:“我爸是私塾先生,一辈子教《三字经》,最常说‘人不能忘了本’。把他放在这儿,相当于把‘本’留住了。”还有个刚工作的姑娘,带着奶奶的照片来咨询:“奶奶临终前说,要葬在有‘炎黄’的地方,因为她是从河南老家逃荒来北京的,这辈子最想的就是‘认祖归宗’。”这些故事里没有华丽的辞藻,只有最朴素的“根”的执念——炎黄陵园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安葬场所,是一个能让“根”落地的地方。

其实更打动我的,是陵园里的细节。比如主干道旁的“百家姓墙”,每一个姓氏都用隶书刻在青石板上,有人站在“李”字前拍照,说“这是我家的姓,要让孩子记住”;比如园区角落的“炎黄故事亭”,里面摆着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的节选石碑,有老人带着孙子来读:“你看,咱们的老祖宗,就是这样一步步把华夏族攒起来的。”连墓区的编号都很有讲究,炎字区”“黄字区”,每一排都对应着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的字辈——这里的每一个设计,都在悄悄提醒你:你选的不是一块地,是一个能让后代“寻根”的坐标。

炎黄陵园还有墓地吗-2

想找余位的人可得记好:炎黄陵园的余位更新很快,最好直接联系官方客服确认——别信那些“有关系能留位”的中介,不然可能赔了钱还找不着地儿。如果有空,不妨去现场走一走:沿着林荫步道往上走,能看到远处的西山轮廓,风里飘着松柏的清香味,偶尔有鸟叫从树影里钻出来。坐在休息椅上,看看身边来祭扫的人——有人在墓碑前放一束菊花,有人摸着碑上的名字轻声说话,有人带着孩子认“百家姓”——这时候你会明白,为什么大家都想来这儿:这里没有“死亡”的沉重,只有“回家”的温暖。

最后想说,不管炎黄陵园的墓位有没有了,它给我们的共鸣永远都在。我们寻找的从来不是一块能刻名字的石头,而是一份“我是炎黄子孙”的确认。就像陵园门口那副对联写的:“炎黄一脉承千古,松柏长青守万年”——只要“根”的执念还在,不管是在炎黄陵园,还是在别的地方,我们总能找到让亲人安息的“精神家园”。而炎黄陵园的意义,就是把这份“根”的执念,变成了看得见、摸得着的温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