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的德胜门箭楼北侧,风里还裹着些清明前的凉意。张阿姨攥着布包的带子站在公交站牌下,布包里是刚蒸好的青团和老伴最爱的黄菊花——去年转了三趟车才到陵园,今年听说有直达班车,她特意提前半小时来占位置。来往的出租车司机凑过来问"去八达岭不?",她摇摇头,眼睛盯着远处驶来的淡绿色班车——车身上"八达岭陵园祭扫专线"的白色字样,像一盏小小的灯,照得人心安。
常跑这条线的王师傅是个话不多的老司机,却把乘客的需求摸得门清。他说陵园的班车主要有两条固定线路:一条从德胜门箭楼北侧场站出发,早6:30第一班,晚15:00从陵园返回;另一条从西二旗地铁站A口发车,早7:00开,15:30返程。车身的淡绿色是陵园特意选的,"不想用太扎眼的颜色,像给家属递一杯温温的水"。上回遇到一位推着轮椅的大爷,王师傅赶紧拉上手刹跑下去,搬来折叠梯搭在车门边,"叔,我扶您,轮椅我来推"——那把轮椅上挂着个褪色的布偶,是大爷老伴生前织的。
查班车表其实没想象中麻烦。前阵子帮邻居李婶找路线,发现陵园的微信公众号藏着个"便民服务"入口,点进去就能看到实时更新的班车表,连节假日加开的班次都标得明明白白。要是怕手机操作麻烦,打陵园的服务电话010-81181688也行,接线员会慢慢跟你说"阿姨,德胜门的车6:30发,您提前10分钟到就行"。对了,节假日比如清明、冬至一定要提前一天预约,上回清明就看到几个年轻人没预约,站在公交站着急得直搓手,还是王师傅帮忙联系了加开的班次,才没误了时间。
坐班车的次数多了,总能碰到些暖人心的小事。有回一位姑娘抱着骨灰盒上车,缩在角落默默流泪,前排的阿姨递过去一张纸巾,轻声说"我去年也是这样,慢慢就好了";司机师傅会在路过居庸关时放慢车速,指着窗外的山说"看,那山形像抱拢的拳头,老一辈说这是护着里头的人";甚至有常客会自带保温杯,给司机倒上一杯热茶——"师傅跑一天不容易,喝口热的暖和"。上星期遇到个第一次去陵园的小伙子,拿着手机导航绕圈,王师傅赶紧喊住他:"小伙子,班车在那边!我帮你搬东西"——小伙子手里的鲜花裹着玻璃纸,在风里晃了晃,像在跟师傅说"谢谢"。
其实对家属来说,班车从来不是"交通工具"那么简单。它是清晨六点的热乎气,是司机师傅帮着抬轮椅的那双手,是乘客之间递过来的纸巾,是路过居庸关时放慢的车速——那些藏在路线表里的温度,才是最动人的"导航"。下次去八达岭陵园,不妨试试坐班车——不是因为快,是因为那车上的每一寸空间,都装着对逝者的尊重,和对生者的温柔。就像王师傅说的:"我拉的不是乘客,是一群带着思念的人,得把他们稳稳当当地送到地方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