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末陪父母去看陵园的那天,北京的风里刚有了点秋意。母亲攥着手机里存了半个月的地址,反复念叨"昌平区十三陵镇胡庄村西",末了又补一句"是不是离明十三陵不远?"我笑着点头,发动车往京藏高速的方向开——原来那些关于归处的寻找,从来都不是冰冷的导航路线,而是带着温度的试探。

中华永久陵园的地址确实藏在昌平的山坳里。沿着京藏高速往北,过了陈庄收费站再走两公里,路边的指示牌就会跳出来:灰底白字的"中华永久陵园"指向右侧的林荫道。顺着道儿往里开,行道树的影子在车身上晃,没几分钟就能看见园区的门楼——不是那种气派得让人拘谨的建筑,而是带着中式园林感的灰瓦顶,门两侧的松柏刚浇过水,叶尖滴着晨露。要是坐公共交通,从市区坐345快到昌平东关,再转昌67路到胡庄村口,下车往西北走十分钟,就能听见园区里的鸟鸣——毕竟是藏在山脚下的地方,连风都比市区软些。

北京中华永久陵园地址-1

其实这地址最动人的,是它和周边的牵连。陵园北边倚着天寿山的余脉,南边能望见十三陵水库的一角,站在园区的观景台上,能看见明十三陵的神路景区里的石象生,像在守护着这片新的土地。当地人说,这里的地势是"前有照后有靠",既有皇家陵寝的余韵,又添了现代生态的灵秀——园区里种了两排银杏,秋天的时候叶子黄得像撒了金,连墓碑间的草都长得齐整,不像有些陵园那样冷寂。我妈蹲在一棵银杏树下摸了摸树干,抬头跟我说:"你姥姥生前就爱银杏,要是葬在这儿,春天能闻槐花香,秋天能看银杏黄,挺好的。"

说到实用的细节,其实找这个地址还有些小 tips。要是自驾,园区门口有免费的停车场,但周末可能会有点挤,最好早半小时到;要是坐公交,昌67路的末班车是下午六点,别留太晚;园区里有免费的观光车,要是老人走不动,可以找工作人员帮忙叫车。我那天陪父亲绕着园区走了一圈,他指着远处的山问:"那座山叫什么?"工作人员笑着回答:"那是卧龙山,您看山顶的轮廓像不像躺着的龙?"父亲眯着眼睛看了半天,轻轻说了句:"怪不得这儿的风都稳当。"

临走的时候,母亲把园区的地址存进了手机的常用联系人里,备注是"我们的家"。其实地址从来都不是一串冰冷的文字,它是导航里慢慢拉近的距离,是银杏树下的风,是工作人员指给我们看的卧龙山,是所有关于"归处"的想象落进现实的坐标。就像那天夕阳西下的时候,我们站在园区门口往回走,我回头看了眼门楼上的"中华永久陵园",风里飘来一阵桂花香——原来所谓的地址,不过是让思念有处可依的方向,让那些没说出口的话,能顺着昌平的风,吹到该去的地方。

北京中华永久陵园地址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