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,我们总在寻找一处能安放思念的角落。当家人的身影渐渐淡成记忆里的轮廓,一个清晰、温暖的地址,就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——北京中华永久陵园,就在昌平区十三陵镇的青山脚下,等着每一位想“回家”的人。
中华永久陵园的详细地址是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石牌坊村北。提到十三陵,很多人会想起明成祖的长陵、万历皇帝的定陵,这片被燕山余脉环抱的土地,自古就是“藏风聚气”的福地。从市区出发,往西北方向走,穿过德胜门的车流,沿着京藏高速一路向北,大概40分钟车程,就能看到“十三陵风景区”的蓝底白字路标。下了高速转进昌赤路,两旁的银杏林在秋天会铺成金色的路,风一吹,叶子像小扇子似的飘下来,再走两公里,就能看到陵园的入口——朱红色的门楣上刻着“中华永久陵园”六个鎏金大字,在阳光下泛着温和的光,像在跟你说“来了”。
要是不想开车,公共交通也很顺。坐地铁2号线到积水潭站,从C口钻出来,就能看到345快公交车的站牌——这趟车走高速,比普通公交快20分钟。到昌平东关站下车,再转昌67路,直接就能到陵园门口。公交车沿着昌赤路晃悠的时候,能看到路边的柿子树挂着红灯笼似的果子,还有村民摆的小摊卖刚摘的苹果,带着股子甜丝丝的香气,偶尔有个小朋友举着糖葫芦跑过去,溅起一点尘土,倒添了几分烟火气。
走进陵园,最先撞进眼里的是绿——上百棵古松站得整整齐齐,枝桠向天空伸展,像一群忠诚的守护者。春天有玉兰开得满树洁白,花瓣落在石阶上,像撒了一层雪;夏天梧桐遮出大片阴凉,坐在树下能听到蝉鸣,像回到了小时候的院子;秋天银杏叶落得满地金黄,踩上去“咯吱”响,像在跟你打招呼;冬天雪落下来,整个陵园裹着一层白,连松针上都挂着冰碴儿,倒显出几分清净。陵园的工作人员说,他们没敢乱改地形,就保留了原来的山坡和土丘,就是想让每一位安息在这里的人,还能像从前那样“听得到风,看得见山”。

其实最贴心的是细节——入口处的咨询台总摆着热水,工作人员会笑着递过来,说“喝口热的,缓一缓”;便民服务点里有雨伞、急救包,甚至还有免费的轮椅,想着有些老人腿脚不利索,特意放在显眼的地方;每到清明、冬至,陵园会派摆渡车从地铁口接送,怕家属挤公交车麻烦。有次我陪邻居阿姨去,她抱着老伴的照片,下车时工作人员赶紧过来扶,说“慢点儿,台阶滑”,阿姨抹着眼泪说“要是他在,肯定要夸这儿周到”。
要是第一次去,记得提前打个电话确认路线——有时候昌赤路会临时施工,提前问清楚能少走弯路。还有,周末和祭扫高峰可能会堵车,早半小时出发,能多看看园区的花,或者跟工作人员聊两句——他们会跟你说哪棵松是老辈儿留下的,哪片花是今年刚种的。其实啊,当你站在陵园里,看着远处的山岚层层叠叠,看着眼前的松树郁郁葱葱,就会明白:这个地址不是终点,是个“新家”——让思念有了落脚的地方,让牵挂有了可以奔赴的方向。就像阿姨说的:“以前总怕找不到他,现在好了,顺着这个地址来,就能见到他。”
北京中华永久陵园的地址,从来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。它是京藏高速旁的银杏林,是昌67路的公交站,是古松间的风,是玉兰的香——是所有想念的人,都能找到的“回家的路”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