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半的小区门口,梧桐叶刚沾了点秋露,张阿姨就攥着保温桶站在公交站旁——桶里是老伴生前最爱的绿豆粥,熬得沙沙的,还浮着两颗蜜枣。以前她去潮白陵园看老伴,要转三趟公交,折腾两个钟头,粥凉了不说,手里的纸扎花还总被挤得歪歪扭扭。可今天她抬头看见路口的指示牌,上面写着“潮白陵园祭扫班车点”,旁边画了朵小小的白菊,嘴角抿出点笑:“终于不用挤了。

六点四十,淡绿色车漆的班车稳稳停住,司机王师傅推开门喊:“阿姨早,粥我帮您放座位底下。”张阿姨踩着台阶上去,前排座位擦得发亮,窗台上摆着盆小绿萝,叶子上挂着水珠。车上已经坐了几位常客:李大爷靠着垫了棉垫的前排座——他有腰椎间盘突出,王师傅特意留的;周姐抱着白菊,王师傅帮她把花靠在安全椅上,怕挤压花瓣。每辆班车后座都有个便民箱,里面有折叠伞、创可贴、瓶装水,还有陵园导览图——上星期有个小伙子找不到爷爷的穴位,就是靠这张图找着的。

住在通州北苑的陈先生以前最怕祭扫。去年打车花了八十块,路上堵了四十分钟,到陵园时烧纸钱的地方都排起长队。今年坐班车,三块钱车费,二十分钟就到门口,王师傅还提醒他“风大,烧纸离树远点”。他说:“省下的钱能买盒好檀香,爸妈以前就爱闻这个。”还有林小姐,每周六都坐班车来,抱着父亲的骨灰盒说:“以前总嫌麻烦,现在能常来陪他说说话,带杯他爱喝的拿铁。”

潮白陵园的班车其实是“逼”出来的。去年清明,工作人员看到一位老太太在门口哭——她坐两小时公交,下车后找不到路,走了一公里磨破了鞋跟。后来做了一百多份问卷,80%的家属都愁交通:要么转车麻烦,要么打车贵,有的小区根本没直达车。今年年初,他们和公交公司合作开了五条线路,覆盖通州朝阳十几个小区,时间定在早六点到八点,刚好避开高峰。

潮白陵园接送班车-1

傍晚六点,最后一班班车从陵园出发。乘客抱着枯萎的花或整理好的骨灰盒,神情比来时轻松。车窗外夕阳染橙了天空,收音机里飘出“常回家看看”的旋律。没有人说话,但大家都知道,下一次来看亲人,那辆淡绿色班车会准时等在小区门口——它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,是座移动的桥,把思念和陪伴连在一起。载着熬热的粥、新鲜的花、没说够的话,一步步驶向家的方向。

潮白陵园接送班车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