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小区里的老人们总凑在凉亭里念叨“去潮白陵园要不要预约”——张阿姨上周翻出儿子给买的新外套,说要去看老伴,可盯着手机屏幕半天,连“预约”按钮都没找到;楼下的王伯更直接,攥着身份证在门口打转:“三年前要扫码,现在是不是还得抢号?”其实不止长辈,就连我这种天天刷手机的年轻人,也有点摸不准“现在的规矩”。毕竟疫情期间的预约制太深刻,总怕“没预约就吃闭门羹”。
上周末特意陪张阿姨跑了一趟潮白陵园,才把这事彻底搞明白。门口的工作人员笑着说:“现在不用太紧张,日常祭扫其实不用提前预约。”原来潮白陵园的政策早跟着防控调整变了——日常时段(非高峰日)的个人祭扫,直接带身份证或亲属关系证明就能进,压根不用线上操作。倒是办理安葬业务(比如新买墓穴、下葬)或者赶上清明、冬至这样的“大日子”,建议提前1-3天预约,不然现场可能要排半小时队。张阿姨听了直拍大腿:“早说啊!我昨天晚上还让孙子教我绑银行卡,生怕预约要付钱。”
至于大家关心的“预约怎么操作”,其实比想象中简单。年轻人可以直接搜“潮白陵园官网”,或者扫门口的二维码关注公众号,点“祭扫预约”填信息——姓名、身份证号、祭扫日期,顶多传张亲属关系证明(比如户口本照片),两分钟就能搞定。要是像张阿姨那样“手机玩不转”的长辈,完全不用慌:陵园门口有个“便民服务台”,穿蓝马甲的工作人员会帮忙现场登记,或者直接打咨询电话(010-89481117),提前跟客服说一声“我哪天来,姓名是XX”,到了就能直接进。对了,现场登记的时候记得带身份证,不然工作人员没法核实身份,这点得提醒家里老人。
还有些细节要跟大家念叨:要是赶上清明前一周这样的高峰日,哪怕预约了,也建议早半小时到——比如早上8点前,陵园刚开门,人少,不用挤着等安检。要是第一次去找不到墓穴位置,别瞎转,门口有“志愿引导员”,穿红马甲的小姑娘会带你走;实在不好意思问,也可以扫墓碑上的“智能导览码”,手机会直接导航到位置。对了,要是真的“临时有事没预约”——比如突然想起来今天是亲人的忌日,急着过去,也不用怕,跟门口的保安说明情况,他们会帮你登记,不会真把人拦在外面。

其实最让我感动的是,陵园里还留着“传统登记本”——就在便民服务台旁边,摊着一本厚厚的手写册,上面写满了“李淑兰 2024年3月15日 祭扫父亲”“王建国 2024年3月16日 看老伴”。工作人员说:“就是怕老人们不习惯手机,特意留的‘老办法’。”张阿姨看着登记本上歪歪扭扭的字迹,笑着说:“这才像话,咱们老年人就认‘笔杆子’。”
临走的时候,张阿姨捧着一束白菊站在墓碑前,回头跟我说:“其实不是怕预约,是怕‘被时代落下’。现在知道不用抢号,我以后每周都能来看看他。”风把她的白发吹起来,我突然觉得,陵园的“规矩”从来不是为了“难为人”,而是想让每个来的人,都能安安心心陪亲人说说话。
最后再帮大家划个重点:日常祭扫不用预约,高峰日或安葬要提前;老人不会操作找便民台,电话咨询也能搞定。其实真不用慌——潮白陵园的门,永远为想念亲人的人开着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