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的周末,我陪邻居张阿姨去朝阳陵园看她先生。张阿姨攥着包了三层的桂花糕,念叨着"以前开车去总堵在陵园门口的小路上,上次找班车绕了三圈常营枢纽"。那天我们六点就出了门,清晨的风里还裹着槐花香,刚走到常营公交枢纽的第三候车亭,就看见一辆绿白相间的公交车停在那儿——车身上贴着张红底黑字的手写纸条,歪歪扭扭写着"朝阳陵园专线",司机师傅正蹲在车头擦玻璃,看见我们就招招手:"姑娘,是去陵园吧?上车坐最后排,我帮阿姨把东西放行李架。
其实找朝阳陵园的班车,就绕不开"两个起点"和"准点"这两个关键词。常营公交枢纽是最主要的发车点,每天早上6点半第一班,之后每隔40分钟发一班,最后一班是上午9点半;另一个起点在地铁6号线草房站B口,比常营晚10分钟,6点40开始发车,同样40分钟一班。我问过司机王师傅,为啥选这俩地儿?他挠挠头笑:"常营是老居民区,草房是地铁口,换乘方便,老人小孩都能找着。"那天我们坐的第一班车里,有抱着相框的老太太,有拎着新鲜菊花的小伙子,还有个阿姨举着手机跟电话里说:"我坐上班车了,你别担心,到了给你发视频。"车厢里飘着淡淡的香樟味,像极了老家院子里的味道。
坐班车的小门道,得提前摸清楚才不慌。平时不用预约,但清明、冬至这俩高峰时段,得提前一天打陵园电话订座——去年清明张阿姨没预约,站在枢纽门口看着满员的班车直掉眼泪,还是司机师傅帮忙联系了下一班车。再就是时间,班车从不含糊,说6点半走就6点半走,王师傅说:"陵园早上8点开始人多,得让大家赶在人少的时候先整理碑前的花。"还有物品携带,易燃易爆的香烛、鞭炮肯定不能带,师傅会提前检查,要是带了可以存在枢纽的服务台,回来再取。那天有个大叔拎着一捆粗香,师傅赶紧拦着:"叔,不是不让你带,车上人挤人,万一碰着火星子不安全,我帮你存这儿,下午回来拿,保准丢不了。"大叔笑着把香递过去:"听你的,安全第一。"
要是赶不上班车,也有别的法子兜底。比如从草房站坐306路公交,直接到"朝阳陵园站"下车,就是得绕点路,比班车多花20分钟;或者打个车,常营到陵园单程20来块,拼车更划算。但张阿姨说,还是班车亲:"车上都是同去看人的,聊两句家常,倒比自己开车热闹。"那天回来的路上,有个阿姨跟张阿姨搭话:"我儿子让我打出租车,我偏要坐班车——上次我跟这儿认识个老姐妹,我俩现在常一起过来,有个伴儿。"车厢里的阳光慢慢爬上来,照在大家手里的祭祀用品上,连装菊花的塑料袋都泛着暖光。
其实所谓"班车在哪儿",从来不是个抽象的地址。它在常营枢纽第三候车亭的晨光里,在草房站B口那排卖豆浆的摊子旁边,在司机师傅早早就擦干净的车门里,在每一个提着心意去赴约的人脚下。那天张阿姨从陵园出来,摸着班车的扶手说:"下次我自己来也不怕了,就找这个红纸条的车。"风掀起她的衣角,我看见她口袋里露出来的桂花糕纸——那是她先生生前最爱的味道,就像这辆班车,载着满满的思念,每一趟都稳稳地,驶向心的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