选墓地这件事,从来不是简单挑块地——更像给故去的亲人找个"还能常聚的地方"。第一次去灵山宝塔陵园,是陪邻居张阿姨给她老伴选位置,刚进大门我就愣了:没有冷冰冰的石牌坊,两排粗粗的国槐搭成绿廊,风裹着槐花香撞进怀里,连脚下的青砖都刻着淡淡的梅纹,像老院子里的砖缝里冒出来的生机。
往里走是片人工湖,水不是死水,清得能看见水底的小石子,岸边的芦苇长得齐整,偶尔有白鹡鸰掠过水面,惊起一圈小涟漪。张阿姨站在湖边叹气:"老周以前爱钓鱼,总说'钓不着鱼没关系,看水动就高兴'。"旁边的工作人员没催着往前走,反而蹲下来指着湖对面的竹林说:"阿姨您看,那片竹林后面有排墓地,离湖不远,早上能听见鸟叫,傍晚能看见夕阳照在竹影上——跟叔叔以前在老家的竹林子像吗?"张阿姨眼睛一下子亮了,拉着工作人员的手往那边走,我跟在后面,看见竹林里的墓碑都藏在竹影里,不是那种整整齐齐的"豆腐块",而是顺着地势错落着,有的旁边种着月季,有的摆着个小小的陶制茶罐——像主人还在的时候,院子里随便放的旧物件。
更让我意外的是陵园的"人文劲儿"。有个小小的纪念区,不是大张旗鼓的雕像,而是刻着普通人的生平短句:一位老教师的碑上写着"讲了40年语文课,最喜欢学生说'老师,我懂了'";一位老工人的碑上刻着"修了30年自行车,把巷子里的孩子都驮过上学路";甚至有个小朋友的碑,旁边摆着个褪色的奥特曼玩偶,碑上写着"宝宝,我们再陪你玩一次躲猫猫"。工作人员说,这些字都是家属自己写的,陵园免费帮忙刻——"比起'慈父XXX之墓',我们更想让每个碑都像'活着的人'。"张阿姨摸着老教师的碑说:"老周以前是数学老师,总嫌我写的字丑,要是他的碑能写'教了35年算术,最得意的是把差生教成了会计',他肯定高兴。"
说到性价比,张阿姨算过一笔账:她选的湖边竹林位,面积不大但刚好能放下老周的钓鱼竿摆件,价格比市区里的陵园便宜三分之一——关键是没有隐性消费。工作人员跟她说"这排墓地后面有棵老榆树,夏天会掉叶子,我们会帮着扫;要是怕虫子,提前说,我们给您撒点花椒面——老周以前不是怕潮吗?我们的墓基做了三层防水,比家里的卫生间还严实。"不像有的陵园,销售人员跟着你追着说"这排是风水宝地,涨价快",这里的工作人员更像"帮你参谋的邻居":会提醒"这排夏天有蝉鸣,老人要是怕吵可以选西边那排";会告诉你"靠林的位置冬天风大,要是老人以前怕冷,选中间那排更暖";甚至会蹲下来摸一摸碑石:"这种石材是本地的青麻石,雨打不裂,太阳晒不褪色——跟老房子的地基一个料子。"
最让我记挂的是后来的细节。今年清明去看张阿姨,她拉着我去陵园:老周的碑前摆着一小束野菊花,花瓣上还带着晨露——是陵园工作人员给放的。"他们说,知道老周以前在老家院子里种过野菊花,特意在陵园后坡种了一片,每年清明都摘几枝过来。"张阿姨摸着碑上的字,语气轻得像跟老周说话:"你看,这儿的人把你当邻居,不是当'客户'。"旁边有个小伙子在擦碑,动作轻得像擦家里的餐桌,他说:"我爷爷也在这儿,每次擦碑我都想,要是爷爷还在,肯定会说'小崽子,擦干净点,别把我的字弄花了'。"风里飘来槐花香,混着野菊花的清苦,连空气都带着"家"的味道。
其实选墓地最在意的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