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后,长城脚下的风里还带着点料峭,怀思堂的松柏却已经抽了新绿。我跟着亲戚去扫墓,路过咨询处时,听见有人问工作人员:“现在还有空穴位吗?想给爸妈选个地方。”工作人员笑着递过一张区域图:“有呢,您先看看喜欢哪种形式——是要能立碑的,还是想选壁葬?”这一幕让我想起,常有朋友问起怀思堂的情况,无非是关心“有没有空位”“墓地什么样”,今天倒想慢慢说清楚。

关于空穴位,最实在的答案是“有,但要看具体需求”。怀思堂作为北京规模较大的经营性公墓,分区很细,比如主打传统中式的福寿区,还有更简约的永安园,不同区域的空位情况不一样。像福寿区里靠长城近的位置,因为能看见山景,确实比较紧俏,但去年新开放的祥和区,空位还不少——那里种了大片的玉兰花,春天花开时,整个区域都飘着香。其实选空位不用急着“抢热门”,反而要结合家人的习惯:比如老人生前爱安静,就选靠里的位置;喜欢热闹点,就选靠近步道的——毕竟,适合的才是最好的。

长城华人怀思堂有空穴位吗墓地形式是什么样的-1

至于墓地形式,怀思堂的多样可能超出很多人的想象。最常见的是传统立碑,石碑大多是青灰色或米白色,刻着逝者的名字和生卒年,旁边配着松柏或冬青,有的家庭会在碑前放个小石桌,摆上老人爱吃的点心。再就是艺术墓,造型更灵活:有做成书本形状的,刻着逝者生前写的诗;有做成钢琴键的,纪念爱音乐的人;还有的用鹅卵石围出小花园,种着老人最爱的月季——这种墓更像“私人纪念空间”,少了点肃穆,多了点温度。还有越来越多人选的壁葬,在墙面凿出一个个小龛,嵌上玻璃门,里面放骨灰盒,外面贴着照片,有的还会挂一串小挂件——比如老人戴了一辈子的玉佛,或者孙子送的手工钥匙扣。壁葬区的墙面刷成米黄色,像家里的客厅墙,走过去时,偶尔能看见有人站在龛前轻声说话,像在跟家人唠家常。

我曾跟怀思堂的一位管理员聊天,他说最感动的是一位八十岁的老人来选穴位。老人拄着拐杖,颤巍巍地走遍了整个园区,最后选了祥和区的一个壁葬位——因为“能看见远处的长城”。他说自己年轻的时候是长城脚下的农民,一辈子跟山打交道,死后想“挨着山”。还有位女士,选了壁葬里靠窗的位置,理由是“我妈生前爱晒被子,这里能晒到太阳”。这些故事里没有“忌讳”,只有“牵挂”——原来选墓地,从来不是“安排后事”,而是“延续爱”。如果真的想了解空穴位的情况,最好的办法是实地走一趟:看看区域的环境,摸摸石碑的质感,甚至蹲下来看看脚下的草——毕竟,你要选的不是一个“位置”,而是给思念找个“家”。

长城华人怀思堂有空穴位吗墓地形式是什么样的-2

离开怀思堂时,风里飘来玉兰花的香。路过祥和区时,看见那位八十岁老人选的壁葬位,玻璃门上贴着他的照片——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,笑得像阳光一样暖。旁边的工作人员说,老人上周刚把自己的“老物件”放进去:一把磨得发亮的锄头,还有一个装着家乡土的玻璃罐。那一刻突然明白,怀思堂的意义从来不是“存放骨灰”,而是“保存思念”——不管是空穴位的选择,还是墓地形式的多样,都是为了让活着的人,能有个地方,好好说一句:“我想你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