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天的清晨,我沿着归山陵园的缓坡往上走,脚下青石板沾着晨露,两旁松柏漏下细碎阳光,偶尔有银杏叶飘落在某块墓碑顶端。风里裹着淡淡的菊花香,突然就想问——这座守在济南东南部、枕着泰山余脉的陵园,到底藏着多少关于“归处”的印记?

归山陵园有二十多年历史了,从1998年建成至今,慢慢成了济南人心里“最后的家”。据管理处2023年底的统计,园区墓位数约在35000座左右,墓碑数量与墓位一一对应。这些墓碑不是机械排列的“方牌子”,而是顺着山形分成了福泽、永安、静雅几个区,每一区的松柏都长得很旺,像给每个“家”撑着把绿伞。工作人员说:“最早的墓位在山脚下,后来慢慢往上扩展,每一块地都选得仔细,要背山面水,符合老济南人的‘归处’讲究。”

归山陵园有多少墓地和墓碑-1

往生态园区走,能看到更温柔的“归处”:松树下的小铜牌刻着“我化作风,陪你看春樱”,玫瑰丛里的石头嵌着逝者照片,竹林间挂着小小的木牌——那是树葬的纪念牌,没有高大墓碑,却把生命揉进了自然里。管理处的张阿姨说,最近三年选生态葬的人多了三成,“有个姑娘给妈妈选了花葬,说妈妈生前爱养玫瑰,现在把她埋在玫瑰丛里,‘春天开花的时候,她就成了最香的那朵’。”这些“不一样的墓碑”,让归山的“数量”多了层温度——不是为了“占块地”,是想让亲人走得像他们生前喜欢的那样。

上周遇到位穿藏青外套的阿姨,蹲在3区2排15号墓碑前摆菊花。她手指抚过碑上的字,轻声说:“老周,今天的包子是你爱吃的芹菜馅,我带了两个。”接着摸出副象棋,摆了半盘。后来她跟我聊天,说老周是机械厂工程师,退休后每天去大明湖摆棋摊,“现在我每天来这儿,陪他下会儿棋,唠唠孙子的学习,就像他没走一样。”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:有年轻人捧着热奶茶来,说“妈,你生前爱喝的珍珠奶茶,我买了热的”;有小朋友举着满分试卷,趴在碑前说“爷爷,我考了双百”;甚至有对老夫妻提前买了相邻墓位,说“等我们走了,还能做邻居,一起去看山”。

归山的墓位数是数字,更是“没说完的故事”。工作人员每天巡逻,看到碑上字模糊了就用红漆描;遇到找不到墓位的家属,会拿着地图耐心带路;清明时在门口设服务点,免费提供鲜花和抹布。有次我问管理员:“这么多墓位,记得到吗?”他笑着说:“不用记,每块碑都有‘脾气’——有的喜欢干净,有的旁边要留空位放花,有的家属会定期来擦,看着看着就记住了。”

风又吹过来,我摸了摸身边的墓碑,上面刻着“李淑兰,1945-2020,爱花,爱做饭”,旁边石台上摆着盆小小的多肉。抬头望,远处泰山余脉泛着淡蓝光,松柏间的墓碑泛着微光。归山的35000个墓位,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——是阿姨的芹菜馅包子,是年轻人的热奶茶,是小朋友的满分试卷,是无数个“我想你”的出口。就像那位阿姨说的:“不是归山,是‘回家’,回到一个永远等着你的地方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