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半的通州北苑地铁站出口,赵婶把裹着绒布的保温桶往怀里又贴了贴——里面是老伴儿生前最爱的糖火烧,她天不亮就起来烙了,糖稀还冒着点余温。这是她每个月第二个周五的固定行程:去灵山宝塔陵园看去世两年的老周。从前她总坐342路转郊89路,单程要晃三个钟头,遇上修路得绕到顺义;直到去年陵园的小王上门做回访,说“阿姨您以后坐我们的班车吧,不用花钱,还快”,才把这段“磨人的路”,变成了“暖心的途”。
灵山宝塔陵园的免费班车,像是特意为城区家属“定制”的——起点选在通州北苑地铁站A口,刚好是八通线的终点站,不管是从朝阳门坐地铁过来,还是从石景山转线,都能顺顺当当找到。平日的班车时间很固定:早8点整准时发车,下午2点从陵园返程;路线也不绕弯子,出了地铁站直接上通燕高速,一路往东,40分钟就能开进陵园门口的停车场。我跟着赵婶坐过一次,车上大多是像她这样的老人,手里攥着花、水果或者叠好的纸鹤,彼此间偶尔聊两句:“你也坐这班车啊?”“是啊,比公交省劲儿多了。”
但要是赶上清明、冬至这样的“大日子”,班车时间会悄悄“变个样”。去年冬至我陪朋友去祭扫,提前一天打陵园的服务电话(400-898-1818)确认,才知道那周的班车从早7点就开始发,每半小时一班,直到上午10点;返程车则从下午1点开始,每隔20分钟一趟,就怕大家扎堆等车冻着。陵园的小张说,这种时候人多,建议提前15分钟到站点——一来能占个靠窗的座位(老人爱坐窗边看风景),二来要登记一下亲属信息,毕竟是免费服务,得确保是陵园的家属才能乘车。还有一次清明,我看见站点旁立了块小黑板,上面写着“今日加开10点半班车”,旁边站着个穿红马甲的志愿者,举着喇叭喊:“没赶上8点车的阿姨叔叔,去那边登记,10点半还有一班!”
坐过这班车的人,都能说出点“暖心细节”。司机王师傅是个老通州,话不多,但眼睛里有活儿:看见拎着大袋祭祀用品的老人,会赶紧下来帮忙搬,说“我来我来,您别闪着腰”;车上备着暖宝宝和晕车贴,是给冬天怕冷或者容易晕高速的人准备的;有一次赵婶忘带陵园的亲属卡,王师傅掏出手机翻出她去年的乘车记录,笑着说“阿姨我认识你,上次你给我塞了块糖火烧,甜得很”,就让她先上了车。还有一次下雨,班车到站时,王师傅举着把超大的黑伞站在车门口,挨个把乘客接到伞下,自己的左肩全湿了,却摆手说“没事,我穿了防水服”——其实我看见他衣领里滴着水,打湿了里面的毛衣。
上周末我再陪赵婶坐班车,车上坐了个刚上小学的小姑娘,攥着个画着彩虹的风筝,说要给去世的妈妈“放个会飞的礼物”。车开起来的时候,风从车窗缝里钻进来,吹得小姑娘的辫子晃啊晃,赵婶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给她披上,说“别着凉”。前排的阿姨递过来一颗水果糖,说“吃颗糖,你妈妈看见会高兴的”。王师傅把车速放得慢了点,说“前面有段路在修,我开稳点”。窗外的树影向后退,阳光穿过云层洒在车身上,印着“灵山宝塔陵园”的蓝色字样,泛着温柔的光。
这辆班车不是“交通工具”,是“通往思念的船”——它把“想去看你”的心意,变成了“能轻易见到你”的行动。不用再算着公交的时间,不用再担心堵车误点,只要按时站在地铁站口,那辆蓝白相间的大巴就会稳稳停在面前,载着一车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