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清明前后,北京西北方向的京藏高速总会多些慢下来的车——那些打着双闪的私家车,载着鲜花和思念,往归山陵园去。作为昌平区扎根二十多年的生态陵园,归山的“园林式墓区”早被老北京人念叨惯了:松针铺成的小路、秋天落满银杏的山坡、还有溪边总能听见鸟叫的凉亭。可最近让不少家庭把“选墓清单”划到第一栏的,是他们刚推出的“惠民优惠”——没有花里胡哨的套路,每一笔减免都落在了刚需上。
我特意问了园区的销售,这次的优惠可不是“挑剩下的墓型清库存”。最实在的是“基础墓型补贴”:原价8.8万的双穴立碑,现在直接减1.2万,算下来才7.6万——要知道,这可是昌平区靠近市区的陵园里,难得能摸到“7字头”的双穴墓。还有针对退役军人、烈士家属的“荣誉减免”,拿着相关证件就能打八折,要是家里有困难,还能申请额外的“困难补助”。更贴心的是“服务包减免”:平时安葬要花的骨灰盒寄存费、接送灵车服务费、甚至是刻字的工本费,加起来能免3000块——这些“隐性开支”以前总让家属捏着钱包叹气,现在倒成了“送上门的温暖”。
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优惠?归山的李经理跟我聊的时候,语气很实在:“我们是老陵园了,看着北京墓地价格一年年涨,好多家庭为了买块合适的地,要攒三五年钱。去年民政局推‘惠民殡葬’政策,我们就想着,能不能把利润让一点,让更多人不用为‘安身之所’发愁。”他指着不远处的一片松树林:“你看那片‘福泽区’,刚推出的优惠墓型就在那——不是边角料,是靠进主路、能晒到太阳的位置。我们不想让‘优惠’变成‘将就’。”
上周陪朋友去选墓,刚好碰到住在回龙观的张阿姨。她攥着老伴的退役军人证,站在“福泽区”的银杏树下,手指轻轻摸着石碑上的刻字:“我家老头是当兵的,以前总说要找个‘能看见树’的地方。本来我算着要花十万块,结果销售说退役军人能打八折,再加上基础补贴,总共才八万二。”旁边的销售小周没催她,反而蹲下来指着石碑旁边的空位:“阿姨,您要是想放老头的军功章,我们可以在这儿刻个小格子——免费的。”张阿姨抹了抹眼角,笑着说:“这丫头比我闺女还贴心。”
其实归山最让人安心的,从来不是“优惠”,而是“不将就”。我走过不少陵园,有的把墓位挤得像小区楼,有的石碑上的字没两年就掉漆。可归山的墓区,每两个墓位之间都留了半米的间距,种着冬青或者月季;石碑是用房山的汉白玉做的,摸起来温凉,刻字用的是“阴刻填金”,说能保二十年不褪色;园区里的“怀念园”更暖——那是个带玻璃柜的小房子,能放家人的照片、手写的信,甚至是小时候玩的玻璃弹珠。上个月我去的时候,看见有个穿连衣裙的姑娘,在玻璃柜里放了一束向日葵,旁边贴了张便签:“妈妈,今年我考上研究生了,你看,太阳花比去年的大。”风从窗户缝里钻进来,便签纸轻轻晃了晃,像妈妈的手摸了摸她的头。
那天离开的时候,太阳快落山了。我站在园区的门口,看着夕阳把松针染成金红色,远处有位老人蹲在墓前,把刚摘的野菊花放在石碑上。旁边的销售告诉我,那位老人是归山的老客户,十年前给老伴买了墓,现在每年都来。“其实买墓地哪是‘花钱’啊,”他说,“是给思念找个‘住的地方’。”归山的优惠,大概就是想让这份“思念”,不用隔着价格的门槛——那些藏在日子里的牵挂,那些没说出口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