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的傍晚,妈妈蹲在衣柜前翻出压箱底的相册,塑料封皮上落着薄灰。她用袖口擦了擦,里面露出外婆穿蓝布衫的照片——那是外婆七十岁生日时拍的,手里还攥着我递的桂花糕。"今年得去看看你外婆。"她把照片贴在胸口,声音轻得像落在花瓣上的风,"去年排队排得腿酸,你外婆肯定等急了。
我想起去年清明的场景:天刚亮我们就往天慈墓园赶,可入口处的队伍像条长蛇,妈妈扶着腰站了四十分钟,嘴里念叨着"早知道问问有没有办法"。这次我早做了功课——前几天刷社区群,看见天慈墓园开通了线上预约通道,就在公众号首页最显眼的位置。我把手机递过去,妈妈凑过来,老花镜滑到鼻尖:"这'祭扫预约'在哪?我眼神不好。"我点进红色入口,页面跳出来,要填祭扫人身份证号、同行人数,还有日期和时段。妈妈指着"9:00-10:00"的选项:"选这个吧,你外婆以前最爱在上午搬椅子晒晒太阳。"填完信息提交,手机立刻弹出预约码,妈妈赶紧截图存在相册里,像攥着张不会迟到的"入场券"。
周六清晨我们出发,刚到墓园门口,就看见工作人员举着"预约通道"的牌子。刷了预约码,闸机"叮"的一声打开,没有排队,没有拥挤,风里飘着远处桃树的花香。路过入口处的临时登记点,邻居张阿姨正踮着脚往前看,看见我们就挥手:"你们怎么这么快?我排了半小时还没进去!"我赶紧过去,帮她打开公众号,现场填了老伴的墓碑号和联系方式,没五分钟就拿到了预约码。她拍着我的胳膊笑:"幸亏有你,不然我得错过跟老头子说'今年孙子考了双百'的机会。"
进了墓园,小径两旁的迎春花开得热热闹闹,妈妈攥着手里的桂花糕有点犹豫——上次她带了外婆爱吃的点心,被工作人员提醒要注意环保。可这次她早看了预约页面的提示:墓园设有"心意放置区",可以放少量散装食物,只要用可降解包装。我们走到外婆的墓碑前,刚好遇到推便民服务车的大姐,车上摆着免费的白菊:"阿姨,可以用手里的纸花换鲜菊,更环保。"妈妈换了一束,和桂花糕一起放在墓碑前,指尖轻轻摸着碑上的名字:"妈,今年的糕是我早上蒸的,热乎着呢。"
休息区的藤椅上,我们喝着服务点免费提供的温水,妈妈望着不远处的柳树发呆:"你外婆以前总说,要是看她不用排队就好了,现在倒真实现了。"风掀起她的白发,我忽然想起去年排队时,妈妈不停地看手表,说"不知道你外婆等不等得及";而今天,我们把时间都用来陪外婆说话——说我换了新工作,说楼下的小猫生了崽,说今年的桂花开得比去年早。妈妈从包里掏出外婆的照片,放在墓碑旁:"你看,今年没让你等我们。"
离开的时候,夕阳把墓园染成暖金色。妈妈回头望了眼外婆的墓碑,轻声说:"其实祭扫不是为了别的,就是想跟她说说话。"我忽然懂了,预约从不是形式上的约束,而是给这份心意铺了条更顺的路——不用把时间浪费在排队上,不用让想念变成焦虑,能多陪陪心里的人,多讲讲没说出口的话。风里飘来桂香,像外婆以前站在厨房门口喊"吃饭了"的声音,我挽着妈妈的胳膊,脚步比去年轻了许多。